繼去年台東菜販陳樹菊的善舉之後,花蓮八十二歲老榮民洪中海被《富比世》列入今年的亞洲行善英雄榜。他一生省吃儉用,把六百萬元積蓄捐給花蓮榮民服務處以照顧榮民遺孤。向來被視為後山的花東,年年出現名揚國際的行善英雄,成為名副其實的「首善」之區,真正的是台灣之光。
財富的多寡與行善的義舉不一定有關連,有些富人一毛不拔,反倒是兩袖清風的窮人樂得行善。以國稅局的綜合所得資料,全台年所得逾千萬元以上的富人有八千五百人,其中首善之區台北市約四千七百多人(占五成五),而花東地區只有個位數。雖然《富比世》億萬富豪排行榜中,台北市明顯勝出;不過,來自花東地區默默助人的行善英雄,更令人感動。
原籍安徽霍邱縣的洪中海,十六歲代兄從軍,曾參與徐蚌會戰、八二三砲戰,二十八年前從陸軍砲兵士官退伍,落腳花蓮吉安鄉,靠著每月二萬七千元終身俸為生。這些年來,他的生活非常節儉,一顆高麗菜放進電鍋悶爛配魚罐頭、饅頭可以吃一個星期。最令人感動的是,他一個月花費僅一千元,卻把畢生積蓄六百萬元捐了出來。他說:「錢夠用就好,這筆錢用在別人身上比在自己身上有用。」
很難想像,區區一千元可以生活一個月。洪中海以實際行動證明,即使只有一千元,也可以活得很自在,而且有大筆積蓄可以助人。如果他一個月儲蓄二萬元,這筆六百萬元捐款至少要存二十五年。洪中海的善行理念與菜販陳樹菊一樣,他們對待別人比對待自己慷慨,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們生活如此簡樸,卻能知足常樂。
台灣各地類似洪中海等人這樣慷慨捐輸的人不在少數,許多人默默行善,多半抱持為善不欲人知的態度。例如,雲林地區一群夜市小販,多年來集資為當地貧困的人買棺材送終,消息傳開之後,迄今已有二百多人響應。他們平時從賣甘蔗汁、雞排、火鍋等小生意中撥出一點錢,積少成多助貧送終,成為《雞排英雄》真實版,在鄉里間傳為美談。
一個多月前,台中市一位七十歲賣菜阿公陳正盛,把四十年來積蓄一百六十萬元捐給當地消防隊添購二輛消防警備車。這些錢是他靠著每把一、二十元的青菜辛苦攢下的錢,為的是幫兒子還願。原來十年前,他的兒子一度沈迷於電玩,他非常傷心,於是向上天許了願,後來兒子終於回歸正途,他歡喜捐車還願。
《富比世》雜誌評選行善英雄的原則,不在乎捐款的大小,而是凸顯行善不分貴賤與財力,重要的是那一份善心與誠意。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賺錢的大企業家應有系統地推動社會公益,回饋社會;不過,小老百姓踴躍捐款也能產生螞蟻雄兵的力量。最感人的莫過於自己省吃儉用,卻把大筆積蓄慷慨助人,這樣的行善者在心靈上是最富足的。我們期許台灣社會各個角落裡,有更多像陳樹菊、洪中海這樣的人,也呼籲富人回饋社會不落人後,展現台灣的美好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