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山地服務學習團的幾名義工,主動出資、嘗試讓山上部落學童與離島海邊學童做校際交流,意外擦出動人的火花,透過活動,義工體會到孩子需要有更多機會與外界互動成長。
曾經是耕莘山地服務學習團的團員,新竹縣後山地區的新光國小老師黃佩涵、澎湖縣望安鄉花嶼國小老師翁淑娥、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的朱俐珊,三人一起策畫這場山與海的校際交流活動。
新光國小三年級與五年級八名小朋友,搭飛機、乘船,抵達花嶼,接受花嶼國小二到六年級全體十一名學生的歡迎與接待,交通經費由歷屆服務於山地學童生活與教育的山學團成員贊助。
負責活動記錄的朱俐珊,是非常熱血和喜愛冒險的義工兼民族學者,不只愛上在新竹後山和孩子相處的時光,大學延畢的這一年,還到大陸上海當交換學生,甚至模仿唐僧西遊取經,走河西走廊,一路到中國最西邊,下個月也要從青海到西藏,直奔中國三江源頭,常常為了探索自我和做志願服務的她,有許多豐富的人生故事。
身為這次交流的記錄者,她以獨特觀點觀察孩子的轉變。「來到花嶼,你有什麼感覺?」孩子楞楞的看著她,說不出令人期待的答案,不過孩子的表情和行為已經說明一切──剛踏入花嶼地界,孩子紛紛趴在河堤上,看從未見過的群群迷你小魚,在淡藍海水中蛇行,個個目不轉睛。
「當我們來到舊港口,新光國小的孩子眼睛就亮起來!因為花嶼的孩子個個用各種自己發明的方式玩水和游泳,他們也想加入行列。」在花嶼,新光孩子的問題多到讓老師頭疼,例如有人以為坐飛機就是出國,竟問老師,「這裡為什麼有台灣國旗?」也有人尖叫的指著螃蟹說,「老師,那裡有一隻很~大的螃蟹!」山上的孩子很少看到海洋生物,難得看到小螃蟹就驚奇得大叫。
感染歡樂氣氛
新光國小全校只有三十人,花嶼國小含幼稚園也只有十四人,對彼此來說,認識新朋友都是新鮮事。「蔡永輝,我是塔悠!我是塔悠!」新小的部落孩子對剛認識的花嶼朋友大聲打招呼,花嶼教師翁淑娥說:「山上的小朋友很熱情,主動說話、握手和擁抱,歡樂的氣氛也感染到我們。」
校際交流分成三個部分:新光國小介紹山上文化、課程;花嶼國小介紹島嶼生態;最後一起邀當地居民參與晚會。新光國小的同學拿出帶來的竹子,做竹筒飯,教射箭、刻木雕;花嶼的小朋友則示範玩水、釣魚、挖蚵仔、開船,不管是老師或孩子,都在比較山上與海邊的差異。
他們對彼此的生活方式感興趣,當花嶼的小朋友問:「你們家種什麼作物?」新小的孩子會立刻回答:「水蜜桃!黃金桃!青椒!番茄!」附和聲此起彼落。花嶼國小的主任和孩子,也向新光國小一行人介紹花嶼的石敢當、發電廠、天人菊、海洋潮汐、地理方位、珊瑚礁和栳枯石等。在參觀自然景致「鯨魚洞」時,新小的孩子特別愛問生態問題,像「鳥什麼時候會生蛋?蝦子怎麼是紅色的?海星怎麼產卵?為什麼會有潮汐?」
玩水是花嶼吸引孩子的一大祕密武器,朱俐珊說,山上有溪谷,淡水跟鹹水差很多,鹹水有潮汐,有的地方有海浪,風力也比較強;山上的孩子很少到超過身高的水深玩水,因為過去太少玩水,一開始還有點怕,後來熟悉水況,就開始想各種玩法,像瘋狂跳水。而海邊的石頭有的會割人,孩子平常一直喊痛,當老師說:「那今天不要玩水好了!」小朋友馬上喊:「我好了!我好了!我不痛了喔!」玩水的誘惑比疼痛強。
花嶼國小的一位漁民王爸爸,開船帶新光國小的孩子遊花嶼一圈,其間他更抱著孩子,破例讓他們體驗當小船長,小朋友以為螢幕上的礁石是要前往的目標,拚命開船撞礁石,嚇得所有人尖叫。當老師說:「左邊、左邊!」孩子還是亂開,才知道他們左右不分,第一次開船也一下往左、一下往右,船身搖晃嚴重,老師一方面笑到肚子痛,一方面又要擔心船會翻,玩得心驚膽顫。事後新光國小的同學很感激王爸爸,還主動向他要電話,想寄水蜜桃給他吃。
玩到樂不思蜀
合辦晚會時,老師安排小朋友進行島上居民「家訪」,邀請他們參加歡送晚會。家訪前小朋友準備了手繪的邀請函,「當大家一起喊『阿嬤好!』看電視的阿嬤立刻轉過頭說:『你們好,快進來,快進來。』熱情的歡迎我們。小朋友除了成功達成任務,也看到阿嬤的工作手套和襪子特製的防滑鞋,覺得在地人的創意與智慧,令人驚豔。」
除了家戶,警察局也不放過,還鬧了不少笑話,當警察說:「你們叫我『黑輪伯』(台語)就好。」小朋友就發問:「『黑輪』(台語)是什麼?」警察第一次遇見不知道「黑輪是什麼」的人。
小朋友受到不只是長輩、警察的歡迎,雜貨店老闆也抱出一袋冰棒甜筒,讓孩子吃到飽,新小孩子吃完三根冰棒,就天真的對老師說「今天好像比較冷喔?」大家笑成一團。
朱俐珊說,花嶼的居民,看待自己的土地有敬畏也有感恩,他們了解東北季風的威力,所以當新光國小的孩子說「我要轉學到這裡。」時,他們總回答「到冬天你就知道了!」聽說冬天的東北季風,颳風時有如厲鬼在呼嘯狂吼,風強時,人連站都站不穩。新小的孩子看待花嶼,新鮮感、好奇感大過於一切,即使遇上文化衝擊,也能馬上融入在地環境,只為了能跟當地小朋友一樣,享受那片蔚藍海洋的滋養,甚至有點樂不思蜀,五天下來居然沒有人想家。
朱俐珊把這次花嶼行的紀錄取名為「遠走高飛」,她說:「過去我遠行,使我羽翼豐厚。因此我想,他們自山上出走後,一定也會有飛翔的能力。」她也發現偏鄉孩子缺少與外界的互動。
「孩子連結了志同道合的我們,在不同的位置和角色上,仍然持續著服務的工作」,這次交流讓義工和老師發現「付出」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