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紅藕香殘玉簞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讀懂名句
紅荷殘留餘香,倚著精緻竹涼席,秋日已近。解下輕薄外衣,獨自一人踏上小舟。望斷雲天,誰能寄封書信來?等到鴻雁傳書抵達時,明月已高掛西樓。
花兒獨自飄散凋零、流水獨自川流不止,兩者皆懷著同樣的一種相思,卻是兩地的愁苦。這種相思情懷無處消除得了,才放鬆輕蹙的蛾眉,就又攏上心頭。
名句故事
元代伊世珍所撰寫之傳世小說《瑯嬛記》一書,記載李清照生平之事跡、逸事,其中載此闋詞是「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此種說法甚美,但經學者考證,《瑯嬛記》是本傳奇小說,其中諸多記載並非史實。且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之際並無分離,因趙當時還是個在汴京求學的太學生;兩人長期飽受兩地相思苦,應要到十多年後趙赴外地任官之時。因此,這闋詞應是李清照中期後的作品。
清人王士禎於《花草蒙拾》曾說,明人俞彥〈長相思〉詞云:「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是善盜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詞句。仔細查看俞彥所言,幾乎是濃縮本篇名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意象。
不過王士禎也指出,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典故,乃脫胎於當朝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二人所言雖類似,但范詞平鋪直述,李清照詞意深刻雋永。李清照點化了前人作品,且別出巧思,以才下、卻上來起伏,以眉頭、心頭相印襯,可謂是青出於藍的作品,為人所津津樂道。
新說名句
在余光中一篇〈牛蛙記〉小品文中,筆者以童稚、趣味的寫法,將初識蛙中之牛的經驗錄下。
作者自言從小對於宛如水雷般滴聲迴響的蛙鳴有好感,常聆聽水邊草間傳來的聲聲鳴響。然而,在一次久旱不雨的夏天,住家旁出現了一群意外的芳鄰,他們的叫聲單調而低沉,鬱鬱不絕,萬籟俱寂的深夜裡,彷彿惡魔般嘶吟著,原來這就是牛蛙。
當時余光中夫婦還饒有趣味,欣賞著大自然的樂章,不久之後,不堪其擾,作者形容「此情恰如李清照所言,『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陰溝下的牛蛙,彷似『陰溝裡的地雷』,令人無法釋懷,即便要自己不用在意,但那遲滯苦吟,卻『像一把毛哈哈的刷子一下又一下曳過心頭,更深人靜的那一點清趣,全給毀了』。」
余光中此處運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巧妙與當下情境融合,真是創意十足,用蛙鳴聲來結合李清照詞,則是當中最為新穎的文學創意,引人一笑。(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