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訪問英國期間,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表示,希望大陸了解台灣自有立場,也了解兩岸之間有所不同,學習尊重雙方差異,了解在台灣民主制度下,政權輪替會是常態。
蔡英文並呼籲大陸以全新角度看待現在的民進黨,對主持人詢問,現在民進黨採較溫和態度,是否代表中國政策已改變,或者願意承認過去執政時的強硬政策行不通?蔡英文表示,「過去的已經過去」,「中國必須向前看」。
蔡英文將參選二○一二總統大選,此番較為開放的談話,不無爭取中間選民的意味。但在民主制度下,政治人物仍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政策性談話,政治的許諾,終將面臨選民的嚴苛檢視。一旦當選,也終須兌現政見支票;所以不能只是空談,否則將如其所言,「政權輪替會是常態」。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日前撰文指出,面對中國經濟崛起,及無從逆轉的兩岸交流,台灣已走到必須重整國安論述的關鍵時刻。如何走出「政治高於經濟,安全高於發展」的泛政治化思維,邁向「經濟就是政治,發展才能安全」的新國安思維,是朝野共同努力的方向。
郭正亮所主張的,是否代表民進黨對中國立場的修正,會否成為民進黨的主流論述,猶未可知。而蔡英文所說「過去的已經過去」,則是一種模糊空間的政治語言,並未實際回答BBC記者的問題。因此,郭正亮的看法與蔡英文所謂「過去的已經過去」,未必有交集。
郭正亮指出,民進黨一貫強調的「主權流失」或「保密防諜」,都是政治掛帥的國安思維;這種國安思維,不斷激發人民的「憤怒」、「恐慌」,卻無助於解決兩岸交流困境,反而可能使台灣更難因應崛起的中國經濟挑戰。
面對兩岸交流問題,可以有正面或負面的思考方向;正面是一種「向前看」的思維,著眼於未來的良性發展。負面則著眼於過去的軍事與意識型態對立、歷史與族群的情結;激發人民「憤怒」、「恐慌」,無論是有意的或無意的作為,都無法引導台灣與大陸走向良性發展。當蔡英文強調「中國必須向前看」時,不應只是片面要求對方,民進黨也應同步調整「向後看」的思考方式。
面對大陸經濟崛起,民進黨執政縣市的首長相繼赴大陸招商,但民進黨內仍有持國安思維的主張,否認有九二共識,反對「成長掛帥」;這種泛政治化的思維,使其政治掛帥與經濟發展的尖銳矛盾愈來愈明顯。
論及兩岸間的政治與經濟、安全與發展時,不應只以簡單的二分法思考方式,一定要選擇「政治掛帥」或「經濟掛帥」,更不應抱持獨斷的意識形態,以為交流即是「主權流失」。
蔡英文表示,民進黨樂於提供各種可能的方法,幫助中國的民主發展。這樣的想法與多數台灣民意吻合,許多人早已主張,台灣的民主對大陸會產生示範效果,是兩岸交流的最有力後盾。蔡英文傾向開明,更應帶領全體民進黨人同步開放,讓過去的真正過去,以前瞻眼光「向前看」,必有益於兩岸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