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台灣民眾的頭號殺手,每年全台有四萬人死於癌症,其中八千人就是死於肺癌,這與肺癌缺乏明顯的早期症狀有關,因此發現時多半是晚期、無法開刀切除,不過最新研究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作為早期篩檢的工具,不過專家也不建議民眾濫用,若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再接受這項檢查。
所謂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指的是不使用顯影劑的常規斷層掃描,專研肺癌的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唯一有科學實證的早期肺癌診斷工具,比起一般的X光檢查,可看到一公分以下的早期肺癌。
由於不用打顯影劑,可減少對顯影劑過敏風險或傷腎影響;輻射量也較低,一般人一年X光胸部可暴露劑量約一百至兩百張,一次常規斷層掃描輻射暴露量約一百張X光,而低劑量的斷層掃描輻射暴露值僅約二十張X光。
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年齡男性為六十五歲、女性六十歲,臨床上發現不抽菸的肺腺癌病人明顯增加,因此更要有效的工具來早期診斷、治療,建議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四十歲時應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視結果決定追蹤頻率。
若都沒有發現肺癌腫瘤,一至兩年後再做即可;若偵測到零點四公分以下的腫瘤,半年追蹤一次;若腫瘤介於零點四至零點八公分,則三個月追蹤一次;若發現腫瘤超過零點八公分,就要進一步切片確認。
楊泮池認為若能早期發現肺癌,對存活率一定有改善,但是坊間許多醫院或健檢單位,宣傳透過昂貴的核磁共振、正子造影可早期診斷肺癌,他強調是不正確的說法,民眾千萬不要被誤導。
這是因為核磁共振對神經、血管與骨骼才敏感,對肺部影像的清晰度不如電腦斷層;正子掃描則容易發生偽陽性或偽陰性的問題,影響到對病灶的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