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不曾在自己的專欄裡說過電影「本事」,不想破壞觀影人的第一手快感,更不願誤植先入為主的偏見,而錯失了每個人獨有的自我激盪;但這部電影,必須要約略說明故事原委。
廢除死刑,一直是許多國家立法的悖論,不論怎麼做,都會有人傷心欲絕。
我們經常忽略了,除了該死之人,還有一種想都想不到的──冤獄!人世間有無數的羅生門,是到死都不會有答案的。如何讓人人都得到公平的審判?老實說,上帝也可能會投降,否則就不會有人心甘情願或莫名其妙地背黑鍋了。
外子曾有段時間經常跑法院,這段令人沮喪的日子,讓他難受的並非是自己有冤,反倒是法院裡無數有冤要喊的人,是如此地無助,教人看著更絕望。他說:「連我這種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有冤難申,就別提那些連狀子都看不懂的人,讓他們怎麼辦?」
至於,該死之人,究竟是該得到死刑的懲罰還是無期徒刑的折磨?每個人的承受能力與感覺都不同,經過歲月的洗禮,也會產生變化,這都是無法精確評估的。更重要的,是池魚之殃;傷人者與受害者家屬,是更無辜的終生受難者,一輩子都要扛著這沉重的印記生活,情何以堪?
電影角色人物雖是虛構,但我深信,這樣的事件,早已發生過千百回了;我們仍然沒有答案,這是個大哉問,很難有結論。往往最恐怖的,卻恰恰是一個要人命的結論,誰死誰生,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故事的主人翁,偏偏就是最關鍵的律師,擁護廢除死刑運動的先驅健將,就在自己也要面臨司法正義的當下,猶豫了。
不沾鍋的人,談論正義都能滔滔不絕,但若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便另當別論。那麼,到底哪一邊才是真的正義?你必須要細看從頭,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錯過,因為,重點不在結論,不是誰死誰活的問題,而是千秋萬代後,我們真的學會了如何辨識誰該死誰該生嗎?
當初他歡天喜地救出一個殺人犯,卻未料他再度犯案傷及無辜,廢除死刑的一片善意,反變成噩夢;更讓人驚愕的是,自己的兒子也成殺人犯,那個溫柔體貼又聰慧的男孩,怎可能認罪?一場抽絲剝繭的辯證,於焉展開……
真相,只能自己去看見並體會,永遠不是聽來的。否則,律師的兒子不需要認罪,直接說,豈不簡單?用漫長的牢獄歲月,與自己的生命代價,去讓做律師的父親,緩慢地琢磨真理何在?的確教人心如刀割。
也許,這不是一個人生選項,但若發生了,便明白,菩薩道也不過如此,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若非親臨現場,只是耍耍嘴皮子,誰不會滿口仁義道德,正義凜然的架式很容易擺出來,因為鍘刀並未落在自己身上。
真相,往往並非一翻兩瞪眼的黑白是非,必須看清楚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