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亂墜」又作「天華亂墜」。追溯經典,可見《法華經‧序品》載:「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這段經文有兩個重點:
一是佛陀說法時,諸天神因為聞法深受感動,而散下四種香花作為「供養」,以此讚揚佛所說的殊勝妙法。因此《心地觀經‧序品》也說:「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
二是以天界的華散布於佛及大眾身上,表示諸佛所證得的功德,與眾生是相同,以明生佛平等、因果同源之義。
另外《金光明最勝王經‧捨身品》也提到,當菩薩慨然捨身餵飼餓虎,被舐血噉肉皆盡,唯留餘骨時,大地山河皆震動,以致十方世界闇蔽無光,且天花飄墜遍布空中,是諸天讚賞其捨己護他的菩薩行。
或又傳說為了弘揚佛法,在南朝梁武帝時,有雲光法師於雨花台(南京近郊)的山崗設壇講經,其至誠說法感動上蒼,天空遂紛紛落花如雨。用以形容講經說法,有聲有色,極其生動。
但後世衍繹多有貶損之意,用來形容言談虛妄、極其動聽,卻過分誇張而不切實際,或用甜言蜜語哄騙他人。
如《金剛經補註》云:「若人有所說法,直饒說得天花亂墜,也落在第二著。唯能坐斷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語可到,是名真說法也。」
另,《五燈全書》也強調,出家人修行,若能深解佛意,處處豐儉安樂;若未解佛意,即便「聰慧多辯,聚徒一千二千;說法如雲如雨,講得天花亂墜」,終究只是爭競是非的邪說,離佛法大遠矣!
由於中國佛教發展至盛唐是黃金時期,形成所謂「八宗」,又以「禪宗」影響最大。根據宋‧道原和尚編寫之《景德傳燈錄》,記載禪宗師徒於上堂開示時,隨遇答問,乃至舉拂、施棒、呵罵、叱喝,處處針鋒相對,縱奪自如,形成一種運用之妙的全新教風。然而,此豪放不拘的教學問答卻為後世弟子濫用,徒有針鋒相對的形式,毫無祖師大德們的禪機智慧。故該書強調對於佛法大意要真正領會,切勿「講得天花亂墜」。
故知今日對「天花亂墜」的理解與運用,與原典之讚揚說法功德,相去甚遠。吾人運用此成語時,當知其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