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昨天是聯合國制定的「世界海洋日」,台灣荒野保護協會以「點亮海洋新希望」為主題,持續推動守護海洋生態系頂端的沙魚、與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呼籲民眾減少沙魚製品的消費,就是保護海洋的最好方式。
據估計,每年至少有四到七千萬隻沙魚,因魚翅需求而遭殺害,被活生生地切去身上的魚鰭和魚尾,再被血淋淋地拋回海中慢慢死去。因為沙魚是海洋生物鏈的頂端生物,與底端生物相較,沙魚生長較長、生育率低,經不起人類這樣的食用壓力。荒野保護協會提醒大家從生活開始拯救沙魚,甫辦完婚宴的荒野義工茶樹也到場,並表示:「當餐廳有提供環保餐點時,作為一個愛好大自然的人,當然會選擇環保菜餚宴請來賓,而且自然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絕。」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說:「荒野於去年開始推動海洋日,致力於海洋教育與倡議,今年更以沙魚保育為主旨推出一系列的愛鯊行動。」台博館館長蕭宗煌則說:「自然與人都是生物多樣性的一環,都是應受保護珍藏的對象,海洋是台灣的另一種空氣,若沒有好好地保護海洋,台灣也無法擁有良好的環境。」
為了解台灣食用沙魚的多樣性,中研院今年將與荒野合作蒐集一千份沙魚樣本進行DNA檢測,希望藉此了解台灣對於沙魚的食用狀況。
賴榮孝說,荒野保護協會與中研院合作,將走訪全台,採樣各地販售的沙魚肉樣本,以DNA條碼進行法醫檢驗,建置全台食用沙魚品種資訊,進而作為建議漁業署擴大通報禁捕沙魚品種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