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急性阻塞大腸癌患有福了,高醫跨科團隊運用內視鏡大腸支架置入術配合腹腔鏡切除術,病患可擺脫傳統治療須接受二次開刀手術,還得忍受人工肛門的不便。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主任謝建勳說,大腸癌治療應以切除手術配合淋巴腺廓清為優先考慮。過去治療急性阻塞性大腸癌,為協助患者清空腸患處內積便,須先為病人開刀裝設暫時性人工肛門,以利後續的根治手術,或是先手術切除腫瘤,同時得裝設暫時或永久性人工肛門。但患者做人工肛門後,得不時面對漏便、異味的尷尬,為此不願出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最近高醫跨科團隊臨床運用新治療方式,發現效果很好。
一名八十四歲老婦,近二十天沒解大便,原以為是飲食攝取水分及纖維不足所造成。但老婦肚子愈來愈脹如懷孕般,腹絞痛苦難忍,最後食不下嚥,又頻頻嘔吐,甚至吐出鮮血。經診療後,發現是大腸癌腫瘤所造成急性腸阻塞。
高醫先用點滴及藥物等緊急措施,解除老婦部分腸阻塞症狀,再替病患裝置大腸直腸支架,協助恢復腸道通暢及自行排便能力,二天後出院,在家休養一周,待恢復體力後,再返院腹腔鏡大腸癌手術切除,開刀五天後出院。
謝建勳說,目前最新的大腸直腸支架,不需全身麻醉,只須由肛門將導管引入裝置在阻塞的腸道內,就可以幫助大腸癌患者正常排便,減少全身麻醉的開腹手術次數,縮短住院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