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璨瑄 一場沒有手機 網路的體驗
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最常產生的迷惘,就是「我為了什麼而做?」、「究竟是我享受滿足服務別人的虛榮,還是別人真的需要我服務?」東吳大學社工系一年級的葉璨瑄,去年高中畢業時,就陷進這個迷惘中,做了許多公益服務,卻沒有思考過哪些是發自內心想去做的。
在這之前,她帶過團康、為弱勢學童課輔、替獨居老人送餐、募過發票,以及深入災區,擔任八八風災義工隊員,陪伴受災戶,然而,服務到最後卻令他茫然。直到暑假時,參與一場戶外體驗,震撼她的心靈,她找到問題的答案。她說:「一直以來只是人家要我做,我就去服務,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之後會帶來什麼影響?服務遇到阻礙,我該怎麼解決?服務的過程中,我更從未在意團隊成員的感受,現在,我明白了。」
戶外體驗必須受訓兩周、準備服務教具兩周、偏鄉服務兩至三周。受訓期間,葉璨瑄一行二十三人,分兩隊在深山中行走,「這種體驗絕對不常見,我們學習繩索的使用和各種求生技能,每人領了一個指南針,由指導員帶著出發;另一隊走錯路,一開始爆口角,指導員卻說,遇到困難,團隊的重要性才開始出現。後來他們改變隊形,一人扶著一人,開頭燈,在黑夜中行進,聽他們分享,從生氣到勇於面對,雖然很累,卻人人有收穫。」葉璨瑄說,她是第一次接觸這種類型的團隊活動。
登山體驗不只在黑暗中行走,還有很多難以克服的障礙,「指導員說,我們要進行的是『無痕山林運動』,也就是下山時不留一絲垃圾和人工產物,因此上山前要計算背包重量,思考需要哪些器具和食物,之後一切自己來,餐餐自己煮,不能浪費。洗碗必須用清水,洗潔劑是禁忌;上廁所要在濃霧中用登山杖標示路徑,然後挖洞,方便完再埋回去;更可怕的是,三天不能洗澡!男女都一樣。」
葉璨瑄和小朋友分享這段經歷時,小朋友還不可思議地笑他們:「瘋了嗎?為什麼要這樣虐待自己?」但他們心中感到踏實。
溯溪也是人人難忘的挑戰,葉璨瑄不會游泳,看到水特別怕,當指導員問她要選簡單還是艱難的路攀爬時,她卻咬牙選了難路,「這個決定很可怕,指導員說得容易,只要我把頭伸進瀑布裡,看到石縫,走過去就可以了!在我把頭伸進去的時候,因為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內心交戰,不斷想著要克服!不能退縮!連續伸進瀑布好幾次,猶豫著我做得到嗎?」因為確保過安全性,又有適當的知識,攀登施力點等都學過,以信心做後盾,最後她成功走過去。
拋開迷惘 學習承擔
在課程裡,團康活動還是一門重要的學習關鍵,有穿針引線的作用。在團隊之間的競賽,彼此要戰略性的思考,怎麼樣才能抵禦其他團隊的攻擊?怎麼訂立目標或調整團隊的狀況比較好?首重人與人的合作與溝通,還有在提出建議時,有沒有哪一位成員的意見是被忽略的?藉此學習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態度。
葉璨瑄說,過去的自己常質疑生活的意義,例如為什麼要念書?也曾想休學,和爸媽大吵,後來媽媽對她說:「想做,有承擔的勇氣,就放手去做!」爸爸則說:「想去外面闖,就去吧,別忘了後面有個家在支持妳,累了隨時可以回來。」感謝之餘現在又透過勇氣教育的體驗,她覺得自己內斂了,開始會思考做事前後,以及不只從表面去看事情。一場沒有手機、網路的體驗,正視自我、與大自然對話,她順利找到人生方向。
陳彥博
極地英雄 逐夢踏實
國立體育大學的研究生陳彥博,去年因為榮獲「夢想資助計畫」的補助,受到媒體重視,開始關注他的每一場比賽,陳彥博小時是競速滑冰的選手,高中轉練長跑,和「超馬英雄」林義傑成為師兄弟後,曾代表台灣參加「喜馬拉雅山一百六十公里分站超馬賽」,成功後又陸續完成挑戰北極馬拉松和南極馬拉松,他的目標是完成七大洲的馬拉松,為台灣爭光。
許多人因為他的成功受到鼓舞,想和他一樣有足夠的勇氣去追逐夢想,但媽媽李婉霓卻說:「彥博小時候其實沒有什麼膽量,現在勇於挑戰,是我們親子溝通半年以上的結果。」陳彥博說,當他決定挑戰北極馬拉松時,爸媽剛好在收看發現頻道(Discovery)介紹北極暴風雪和截肢的故事,愛子心切的爸媽第一反應是拒絕,不讓孩子跑到這麼危險的地方去逐夢。
家人後盾 堅持夢想
一家人冷戰了將近半年,李婉霓說:「當我無意中瀏覽他的部落格,發現他竟然寫:『如果生命有結束的一天,我希望是結束在追逐夢想的時候。』當下我很震撼,的確,孩子不是我的產物,想通了;後來他再主動規畫行程,提出可聯繫和隨時看到他(視訊)的方式,部落格也不斷更新內容,全家才轉而支持他。
李婉霓認為:「愛護孩子,不能過度保護,要了解、要支持他們完成夢想。」陳彥博同樣明白,逐夢必須有家人的支持,才可以克服不安、有持續的動力,所以建議有意追夢的人,不妨蒐集能讓父母安心的資料,多作功課,把行程詳細的寫出來,也可以向民間的基金會或官方的青輔會等機構申請贊助金,「現在我可以獨自拎著五十公斤的行李,往北極跑,因為我跨出去了。」他得意的說。
不論自己或家人都得確切地知道,逐夢這件事是安全的,陳彥博還強調「Trust your dream, take your way.(相信夢想,走自己的路)」,一般人很難想像出國追夢前,他的英語能力和耐寒度都有待加強,但他作足了準備工夫,包括熟讀當地環境的資料、學英文、寫企畫書、拉贊助,甚至到賣場冰庫騎單車,挑戰忍耐冰凍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