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研究團隊發現人工濕地不只能淨水、吸碳,還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以新海二期與打鳥埤濕地來說,都栽種了約三十種左右的水生植物,像是空心菜、香蒲及蘆葦等。而這些種類豐富的植物也成了鳥類、魚類、爬蟲類、昆蟲等多樣性生物最喜歡的「棲身之所」。
林幸助表示,根據調查,這兩處人工溼地這三年來共吸引了58種鳥類、7種魚類、3種哺乳類、8種兩棲爬蟲類、152科的陸域昆蟲、34種水棲大型無脊椎動物、3大類的浮游動物及85種藻類。
像是褐頭鷦鶯、紅冠水雞、白頭翁、三星鬥魚、鯽魚、拉都希氏赤蛙、澤蛙、貢德氏赤蛙、巴西龜等多元生物都是被人工濕地吸引而來的「生態嬌客」。
「只要維護得宜,人工濕地也可以形成一個小小生態系,」鄭學淵表示,隨著濕地生物愈來愈豐富,也會讓濕地生態更多元,透過這些多樣性生物,會逐漸讓溼地形成一個生態系,而這也是維持自然環境平衡的重要力量。
不過,鄭學淵亦強調,雖然人工濕地可透過生態運作的方式來淨化水質、吸引生物,但並不是只要將濕地興建完成,就可以置之不理、放著不管,而是要定期清除淤泥、修剪水草,才能避免水道淤塞、或是因水草長得太茂盛而影響水面下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導致人工濕地的淨化成效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