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由人間文教基金會、台北道場主辦的生耕致富講座,七日舉行
「環保與心保」系列演講,邀請環保署長沈世宏(見圖/人間社記者陳秋玉)暢談「推動我國低碳社區之策略規劃」,例舉中外綠色科技發展,試圖為台灣尋找永續之路。
沈世宏以地球孕育萬物,也是我們的媽媽,指出在照顧媽媽健康的同時,也要照顧地球媽媽的健康。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減緩暖化為當務之急,台灣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也應以國外成功例子為借鏡,從改變行為模式開始減少碳排放。
針對目前各方熱烈討論的能源政策,沈世宏以德國經驗為例指出,發電廠碳排放高,然而再生能源在初期發展並不便宜,這表示減碳是需要成本的,民眾應該試著接受調高電價的可能,但在市場擴大後將刺激新技術產生,成本將可降低,使地球得以永續生存。
他指出,先前光電能源政策遭受批評,主要是定價策略錯誤。德國無論是再生能源發電、風力發電或是生質能源發電,雖然價格不同,但獲利率是一樣的,並且切忌由政府補助,而是應從電費提高而來。
從丹麥節能減碳的成功經驗觀察,沈世宏期許台電能向其看齊。丹麥電廠發電效能高達九成,採氣電共生,所產生的熱能不但回收,甚至送至五十公里之外,中間耗損也僅百分之五,其管線中間送蒸氣、外面送熱水。此外,燃燒器是採多元燃料,油、氣、木、稻草等各種生質能皆可,農業廢棄物也能拿來利用。反觀台灣,電廠發電效能僅三成,熱能沒有回收。未來台電可朝「三生供電」發展,即供電、供冷也供熱。
他強調,節能減碳為無悔措施,從日常生活中減碳,便能減少五成碳排放。而未來,人類也將自我調適以適應暖化氣候,減少損害,如荷蘭人將房子蓋於水面上,隨水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