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農委會四月底宣布提高公糧收購價,部分糧商先行調漲白米價格,讓政府照顧農民美意打折扣。農委會昨天會同四家農會與數位農民代表向外界澄清,四月底為最佳宣布時機,而農民也確實將因而受惠;公平會則表示,已主動立案調查糧商及相關公會,是否有涉及聯合行為及人為不當操作。
公平會昨天表示,已經主動針對大型糧商及公會團體進行調查,是否涉有聯合行為或者操作的情事,並且列為急要案件,若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的事證,將會嚴懲。公平會指出,糧商業者或相關公會若藉機聯合哄抬價格,將依照公平交易法規定,可處新台幣五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一百年第一期新穀即將於五月上旬收成,選在全台收穫最早的高屏地區五月收穫前宣布,可以讓農民所收割的新穀以新價格出售,使農民獲益。
現場包括屏東縣、美濃鎮等農會總幹事以及農民陳家成等皆表示認同,認為先讓農民知道,農民與糧商議價時較有籌碼,而汽油、電費、肥料都漲價,調高價格可補貼農民生產成本。
屏東縣農會總幹事黃瑞吉說,這次提高價購稻米成本,可以降低農民些微成本。目前糧價上漲,主因每年三至五月民間稻米庫存較少,加上今年初低溫導致一期稻作收穫延十五至二十天,國內流通米庫存米偏低,根據農糧署統計,今年比去年同期少五萬公噸。造成青黃不接,價格上漲。而國人食米消費額對家庭支出影響不大,這項政策,對農民實質增加的收益是四十五億元。
台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陸雲則表示,一期稻作還沒收割,糧商手中明明是之前的庫存米,而非提高收購價後新收的新米,現在先漲價,「反映太有效率」,政府應盡快拋售手上公糧,平抑米價。
關於平抑米價部分,農委會表示,四月底民間稻穀存量約十六萬公噸,如以每個月需求為十二至十三萬公噸計算,在五月新穀上市前應可支應;但業者間庫存並不均勻,為防範有庫存者惜售情形,在不影響農民新一期稻作售價考量下,政府先釋出一萬公噸公糧穩定稻米市價,後續將視市場供需情形斟酌釋出。
農委會並呼籲通路業者勿囤積稻米或哄抬稻米價格,已主動協調各地地檢署進行重點查訪及公糧庫存稽查,以防範不法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