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原生材料是最健康建材

文與圖/蔡良瑞 |2011.04.28
1880觀看次
字級

二十世紀開始,建築走入所謂的「現代主義時代」,亦即建築材料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所蓋起了的一棟棟高樓大廈。過去所用的木材、竹材、生土在當今被視為是不科學的材料;然而,現代工業化的材料果真就是好的嗎?

根據台灣大學森林系教授王松永計算,建造一棟面積一百三十六平方公尺的住宅,依其所使用建材推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木材構造的為十八點五公噸,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七十八點五公噸,為木構造的四點二倍;鋼骨構造為五十三公噸,為木構造的二點九倍。

又,各種建築物依所使用的建材,可以貯藏的二氧化碳量分別:木構造為二十四點五公噸,非木構造只有四點九公噸。從而我們可以看出使用原生材和工業化的加工材對環境(這裡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儲存量)影響的差距。

原生材料來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元素,如果取用為建築材料,只要加工過程不改變其原來屬性,建築仍可保持和生態的平衡關係,或者所產生的汙染問題會減少許多。

相對比較,工業化材料的問題就很多,它們和環境之間就像是猛藥和重病的關系,雖可以解決現存居住需求量或舒適的問題,卻同時也製造出許多後遺症。

以水泥為例,生產每噸水泥即會排放約零點八噸的二氧化碳,如此高的排汙比例實在令人擔憂。以目前中國大陸的水泥總需求量約為十二億噸來計算,那麼,每年生產水泥將會排放約十億噸的二氧化碳到生存空間之中,這是多麼駭人的數字啊!

有鑑於此,有些正視此嚴重問題的國家,已試圖恢復採用未經深加工的建築材料來改變,例如改用我們腳下的泥土那樣簡單的材料:用夯實泥土、土坯、草泥粘土、輕質粘土和農作物纖維、廢棄木料加工品等等天然又環保建材建造房屋,如此便能大大減少我們對木料和工業建築材料的需求。

這些鄉土建築材料若再採行拱結構、穹頂結構和竹製屋頂,將會大大地減少我們對過度加工材料的依賴。而且因為這種新型的鄉土建築,傾向採用自然採暖、製冷、通風和照明的方式,所以還能大量地降低能源和原料的消耗,並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附圖中的白色建築位於英格蘭南部的Dorset地區,是以原生材料(草泥)所建造完成的生態建築典型代表。這種非工業建築材料和建造體系,對人類健康有許多顯著的益處,目前也獲得愈來愈多國家的肯定,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解決工業建材資源短缺和汙染問題的辦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