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輔導」必須重視

李祖翔 |2011.04.23
1741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的理事長吳美雲,也是喪偶者,從事警察的先生,走得特別突然,當年她的孩子都還沒上國中,家庭就失去主要依靠,先生生前擔任朋友借保人,人一走,房子更遭假扣押,種種刺激讓她崩潰,她害怕、不安、每天以淚洗面,念頭都是苦的,還非常自責。

吳美雲說,喪偶者分「預期性」,早知死亡時限,如重病,和「非預期性」如意外過世,但無論哪一種,伴侶都會自責,認為自己怎麼沒注意到警訊、吵完架對方就一去不回,或覺得選錯了治療方式才害了親密的人,而她也一樣內疚,那些曾經安慰她的親友,用錯了安慰法,被她視作拒絕往來戶,認為沒有人了解她的心情,以致萌生自殺念頭。

「當我想自殺的時候,就讀小學的女兒對我說,爸爸走了我們跟妳一樣難過,可是妳還有我們啊,我們也愛妳!爸爸去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只剩下我們,我們應該要一起活下去。」孩子雖然心智不夠成熟,有時卻看得比誰都透徹,在她警覺不能繼續沉淪時,一葉蘭協會成立了,恰巧給她一個可以依靠的對象。

在吳美雲了解悲傷輔導的課程後,就接觸了其他的喪偶者,發現相同遭遇的人很多,而且共通點是:失眠、沒有胃口、恍惚,時常覺得伴侶回來看他們、抱著對方的衣服睡、對相片喃喃自語,這樣的行為可以持續三年以上,尤其喪偶年齡下降,必須面對巨大傷痛的人愈來愈年輕,所以「悲傷輔導」需要被重視!

有的家長甚至對幼兒隱瞞伴侶過世的消息,直到孩子發現人家都有爸爸或媽媽的時候才驚覺已經無從開口、告知真相了。

吳美雲說,任何人都有哀傷的時候,只是怕別人認為他們是弱者、會欺負他們,所以逼自己堅強,但曾有一名成員,把先生的遺物都裝在箱子內,以為可以遺忘傷痛,專心照顧孩子,七年後仍覺得不舒服,向心理師求救,結果四十分鐘的諮商裡,沒有開口說一句話,「她哭了整整四十分鐘,即使七年過去,在觸及悲傷的剎那,仍得從頭面對感情。」因此哀傷逃避不得,只有面對,才能放下。

在成長團體裡,協會還觀察到,男性喪偶的自殺率比女性高,男性比較不習慣失去生活倚賴,因此鼓勵男性多多參加成長團體,放聲哭出來;除了釋放哀傷,協會還會舉辦親子同遊活動,彌補失去父親、難以開車出去玩的家庭缺憾,平時則幫其子女課輔、補助教育及生活開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