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教育基金會」以推廣志願服務和生命教育為宗旨,更特別的是,還培訓「企業義工」。基金會的成立,有段小故事。
基金會的前身,是一九九三年成立的地方組織「彰化縣永靖鄉朱文向文教基金會」,原本是台灣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朱炳昱,其父親朱文向過世時,子孫省下鋪張的喪葬費,秉持父輩助人精神所組織的慈善機構,作為紀念,也嘉惠地方。二○○七年基金會轉型,朝服務全國弱勢為方向,並作為台灣人壽盡企業社會責任的平台;由基金會協助訓練企業義工,企業則挹注主要資金。
雖然文向教育基金會有台灣人壽資助基金,但文向並不是「企業型基金會」,只是初步計畫,在台灣人壽的支持下,協助培訓企業類義工,進而轉型、更名,更期望淡化個人或商業色彩。
文向執行長李毅夫表示,讓企業義工了解志願服務的本質,有助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員工工作也能獲得更高的滿足感,所以,做義工最重要的收穫是「產生同理心」,這是文向培訓義工的重點。
以壽險業為例,同理心對壽險業來說,在推行「長期看護險」產品時,為了產品去關懷老人、學習知識,其內化程度並不深,反而在做義工、服務老人後,明白產品意義,生活上比較懂得為長輩著想。
基金會培訓時,採取了「體驗老年生活」的模擬課程,李毅夫說,從事志願服務者不再像過去那樣,扮演「給予無限愛心」的人,新時代的義工,不把服務當作無限制地付出,反倒是「先認清對方是不是需要被服務,或者他們需要的服務究竟是什麼」。
文向的「體驗教育」,以「尊重被服務者」為原則,讓年輕人不用等到年老就明白,年齡增長、身體退化帶來的不便,也讓更多人知道,服務弱勢必須透過有技巧的學習,例如對小朋友說故事,就得學會怎麼用小朋友能理解的方式、看事情的角度講解。換句話說,服務員應該認知「服務是一門學問」,就如同志願服務需要專業訓練一樣。
李毅夫說,接觸志願服務,員工會產生「人能經由布施而心生喜樂」的態度,如此對組織產生新的正面風氣與企業文化,及對個人職涯發展都是好的。此外,員工參與愈多志願服務,態度會愈積極,內心也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