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創廣告設計公司的李潤豐走進台北市立美術館,以為在這個空間能得到有別於工作的滿足與喜悅時,讀過作品解說牌後的他卻瞇起眼不滿意的說:「這些字真小。」這時走來一位國中生,看著解說牌上的字努力做筆記,似乎是為了學校作業而來,他不禁疑惑:「走出美術館後,人們能體驗到那些藝術之美?」
有一天,李潤豐完成設計工作後,在報紙上發現美術館要招募導覽義工,他心想:「或許我能去做導覽,紓解一下壓力,暫時逃避工作緊張感。」打定報名主意,立刻尋找館方聯絡方式,赫然發現,期限已過,原來他看的是份舊報紙,但念頭一轉:「剛截止沒多久,說不定還有機會!」去電後,館方希望他去面試。
李潤豐雖是公司老闆,卻像應徵工作的新鮮人一樣忐忑,「我從沒當過義工,所以準備了履歷,穿上西裝、打好領帶,並帶著設計過的文案,希望能派上用場。」面談後沒幾天,館方通知他成為義工隊的一員,他高興的是,期限過了,只要不放棄、努力準備,還是可以成功的!當上導覽義工,李潤豐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捐錢做善事,還能親自服務他人,這讓他欣喜若狂。
賞畫重意象
文字僅輔助
李潤豐的導覽不同於一般人,他採用廣告公司「說服」客戶接受他的文案是能帶來利潤的方式,而讓遊客體會為什麼一幅畫的光影會如此呈現、主體和客體的差異在那、油墨使用的好壞,以及作品名稱背後的故事,不單只是原封不動地將簡介上的文字說出來。
李潤豐認為,到美術館賞畫,意象絕對重於文字記憶,藝術作品應該讓遊客連結到作家的生存年代、時空背景,才能產生興趣。
他在美術館擔任導覽義工九年,之所以能持續服務,是因為服務帶給他很多刺激與體驗。例如美術館舉辦了「可見與不可見的展覽」,邀藝術家到啟明學校觀察視障生能理解的事物,然後製作他們也能認識的藝術,藉由觸摸紋路、聽覺等感官來學習;李潤豐導覽時,就帶視障生用「聞的方式」感受朱銘木雕,他說:「這等於是把最新的欣賞藝術方式,傳達給所有人知道;藝術不是只能用看的。」
事業第2春
管理600義工
服務期間,由於大環境不景氣,工作市場萎縮、客戶移轉到中國大陸,李潤豐的公司暫停營業,美術館的朋友非但沒遠離,還問他是否願意教小朋友畫畫,同時擔任義工隊長,管理六百名義工;他原來的小公司員工不過三人,卻因為服務,成為義工的「BOSS」,小朋友也熱愛他的教學。李潤豐說,聽他導覽的人學會欣賞藝術,或表情傳達出「原來如此,我懂了!」是讓他最有成就感的事。
李潤豐做義工,進而找到工作第二春的故事,都收錄於文向教育基金會出版的《擁抱│燦爛在陽光下的大樹》一書。文向教育基金會以挖掘故事的方式推廣志願服務,在公益領域別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