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是開中華民國教育首例,教育部長日前宣示,「如果學生敢恐嚇師長,家長找老師麻煩,一律報警法辦」。
我想請問教長,如果老師恐嚇學生(如以言語暴力羞辱智育成績不佳學生)、找學生麻煩(如已廢除髮禁,卻以服裝儀容不整刁難學生),也可「一律報警法辦」嗎?
如果教育現場出現只要我(學生或老師)覺得對方在恐嚇、找麻煩,我就就找警察、上法院,以法律作為評判彼此關係的依據,那麼校園所剩無幾的信任關係,要怎麼經營下去?
教長有沒有想到,孩子不就是還未社會化,不懂如何成為好公民,所以才需要教育?法律將十八歲以下列為未成年,制定較輕罰則,就是考慮到孩子心智未成熟,容易犯錯嗎?容易犯錯的孩子,不正需要大人給予較多關懷、包容與教導嗎?
經濟學的「賽局理論」認為,如果甲乙雙方需要維持長久的社會關係時,合作與互信會比互相算計、猜忌有助維持關係存續;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不是一兩天,更別說這組社會關係延續了數千年,如果校園開始好興訟,老師和學生還能敞開心胸、彼此信任嗎?
近年來醫病關係因好興訟而快速惡化,導致不少醫學系學生不選擇訴訟頻傳的外科,使外科人才缺乏
;教育如果也開始好興訟,恐怕不會阻止霸凌,反而會讓老師人人自危,更不敢管教,因為老師可報警法辦學生,學生也可告老師。
中國人尊師重道,是因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啟蒙學生的心智和道德情操,好老師會影響學生一輩子,是非常特別的社會關係,而這種關係過去是靠師尊的權威支撐,如今得靠老師實力,如果上位者無法認清時代的轉變,不處理不適任教師引發的不當管教問題,反而對學生與家長嗆聲,不也是另類「恐嚇」?
畢竟,學生會頂撞老師,恐怕是老師不當管教、情緒失控在先,但教育現場往往搬出尊師重道,把學生壓下去,卻很少反省老師。
教育部長無法使用掌握的資源,建立師生互助互信的友善校園,無法防堵黑幫、毒品入侵,無法遏止霸凌,只想便宜行事引進警政系統,壓制未成年學生,這樣毋寧是默認無法處理教育現場問題,更是在撕裂校園僅存的信任關係。
禹雋(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