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義診世家 針灸推拿助身障

李祖翔 |2011.04.09
3750觀看次
字級

身心障礙者也需要養生保健,但誰為他們開設課程?高雄市芬多精身心障礙關懷保護協會理事長楊麗華義不容辭,以加拿大卑斯省註冊針灸師的身分,四處為身心障礙者講解身體的照護;經絡推拿、穴位針灸的專業和理事長的身分,讓身為楊家長女的她,無比自信,但她也從不掩蓋自己曾是身障者。

最年長72歲

最年幼2歲

楊麗華除具有中醫師身分,也是小兒麻痺患者。父親為了她,放棄公務員職務,重操醫療舊業,全心全意為她和鄰里看病,她的病因此改善。而促使楊麗華力行公益、為人義診的原因,則是因為她出身於「醫學世家」,同時,全家都愛當義工,所以出現「三代義診世家」。

她與弟妹共六人,承襲父親楊守田的精神,懸壺濟世。父親過世後,身為大姊的楊麗華,更扛起義診重任,帶著一家兩名針灸師、四名推拿師,和三代老、中、青義工,為有需要復健的身心障礙者與窮苦人服務,最年長的媽媽七十二歲,最小的六弟女兒才兩歲,四妹的女兒雖然八歲,也有三年的服務經驗。

只要有需要,楊麗華也會獨自前往服務,儼然是義診世家的掌門人。楊麗華說,父親影響她很深:「爸爸常說:『起居有常,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是,生活若有規律,內心就會正直,產生正氣後,任何疾病(邪氣)都不會上身。」這番叮囑造就了一家堅持正氣的信念。

苦惱或享樂

保持平常心

有了正面的心念,爸爸對楊麗華說,雖然有輕微的小兒麻痺,也不必領取殘障手冊,因為「楊家雖窮,卻有更多人比我們還苦,補助金和資源應該讓給更需要的人。」此外,爸爸也認為,女兒不殘,因為如果認為自己是殘障,就難保有積極的人生觀。爸媽的開明教育,讓她不再為殘、窮自卑。

楊麗華的爸爸楊守田,是位傳奇性的人物,這讓楊家的教育,結合古代武人和醫者的風範。楊守田是河南安陽人,出自醫學世家,祖父希望子孫在行醫之餘,還要有強健的體魄,所以,他從小就被送進少林寺習武,對佛法也有很深的體悟。

楊守田來台後,積極行醫,曾說過一句話,令楊麗華印象深刻:「爸爸說:『八風吹不動,才能調心、調息、調身。』」八風,是生活中面臨的八種境遇,當人面對稱讚、譏諷、毀謗、讚譽,以及事業順利、衰敗,人生苦惱或正在享樂時,都要保持平常心和中庸,這樣就能讓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充滿歡喜健康的種子。

楊麗華學佛後,她的人生更精采。「在佛光山未開山前,爸爸就帶全家到佛光山跑步,那裡是我們鍛練身體的地方,後來爸爸與星雲大師有了很深的因緣,爸爸受大師的『老二哲學』感動,當人們爭名逐利時,『不搶第一,我在老二的天地自得其樂。』就是我們家的教育理念。」而楊麗華養生的方式,則是規律做早晚課、雙手合十和靜坐。

支援921大震

再忙也投入

楊麗華未婚,全心投入公益服務事業,從義診、到佛教信徒朝山時協助推輪椅、監獄布教,短短幾十年,她榮獲加西優秀青年、海外優秀青年與優秀婦女、國際優秀義工、世界佛教傑出女性和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的榮譽。

楊麗華認為,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得獎不表示她做了了不得的事。例如九二一地震後,她與佛光山一起投入救災與慰問行列,而溫哥華的華僑在舉辦震災晚會時邀她主持,當時,加拿大亞太事務部部長對於要把善款捐給哪個社福團體而頭疼,她把在台灣的所見所聞和佛光山為學子準備福袋的事分享出去,感動了部長,決定將義賣所得捐給佛光山,並由佛光山依空法師作為加拿大醫療救護隊進入災區的窗口,一來一往的服務與聯繫,楊麗華再忙也從未說個「不」字。

因此,華僑稱讚楊麗華是勇敢的「台灣女兒」,為了災民,可以無盡奉獻,但她認為,自己充其量只有穿針引線的功勞,所得的每個獎,只意味著每次發生災難時,周遭人和師父會挺身而出,出錢也出力!得獎,讓她具體反思團結的美好,因此,對奉獻與服務,有更多責任感與動力。

在明白人間有太多感動與默默行善的人後,楊麗華以保健教育為起點,和媽媽、兄弟姊妹、姪子女展開一場永不停歇的關懷接力賽。

防病於未然

須勤於養生

楊家人行醫的信念是「未病先防」,淵源緣自中國古代的醫學家扁鵲,因有「起死回生」的醫術,被齊國君譽作天下第一神醫,但扁鵲認為,哥哥的醫術比他高,因為二哥能「治大病於小恙」,大哥「防病於未然」;在患者還只有小病的時候,二哥就能治好,在得小病前,大哥就能讓人不生病。所以扁鵲自認,患者病入膏肓才救活,不算上乘醫術。

楊麗華認為,一般人要勤做養生,身心障礙者更該如此,在服務身心障礙者和講述保健的過程中,彼此能為世間延續一份永恆的歡喜與自在,就如同健康的芬多精。除了具體養生,為社會弱勢奉獻與服務,也是洗滌身心的最佳途徑;心靈因奉獻而清明、無煩惱,身體因服務而運動、少病痛。

至於為什麼楊家這麼願意幫助陌生人,他們說:「古語云:『今生一照面,便知多少香火緣。』」人能相聚,就是前世修來的福分,應該加倍珍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