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氣清景明」的清明節。在這個祭奠親人、感恩懷舊的傳統節日裡,也來看看古今一些借「清明」寄情明志的趣聞軼事。
撇開上墳哀悼的斷魂情景不談,「清明」曾被明末一些愛國志士作為明辨政治立場的言行。
明末清初,鄭成功為實現「反清復明」和收復台灣的願望,率兵據守閩南沿海,將士們同仇敵慨,矢志不移。鄭成功連聽到一個「清」字,都感到逆耳。 有一天,士兵端來茶水說:「大帥,請喝清茶。」鄭成功聽了很氣惱,當即糾正:「今後不准說『清』字!」特別對於「清明節」,把「清」字壓在「明」字上,更使他惱火,因此他下令軍民不要在清明節掃墓,而改在農曆三月初三。
無獨有偶,與鄭成功同是閩南人的黃道周與「清明」也有愛憎分明的立場。他不幸在一場戰役中兵敗被俘,清廷派降臣洪承疇多次勸降,都遭到黃道周痛斥。一次,洪知道黃好飲功夫茶,就奉上一杯茶,低聲下氣地說:「請先生用一杯清茶!」黃道周儘管茶癮難忍,但他一聽到「清」字就生氣,憤怒擲杯,說:「我清粟都不吃,還喝什麼清茶!」
當時,有個姓戴的獄吏,對黃道周的高風亮節十分敬佩,戴的老婆從閩南捎來特產蜜餞「明薑」,戴便把「明薑」送與黃道周,黃一聽是「明薑」,也不推辭,高興地說:「明疆,很好!」
雖然,黃道周終因寧死不屈而被清軍殺害,但他不飲「清茶」而吃「明薑」明志的故事至今膾炙人口。
降清的明代大臣洪承疇,在「穀雨」這天與人下棋,隨口吟一上聯: 「一局妙棋,今日幾乎忘穀雨。」對弈者恨其失節辱義,沒有政治立場,便一針見血對出下聯:「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聯句一語雙關,深藏嘲諷之意,這裡的「清明」隱指的是兩個朝代名稱。
所以「清明」不只是節氣和節日,用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當中,也別有意義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