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興起後,台灣紡織、成衣、橡膠、金屬、機械等工會誕生,同時全都缺少大量的非技術性勞工,亦即作業員。補足大量女工與外勞後,工業成為優勢,還有「玩具王國」的稱號,但一九九○年代廉價勞力被大陸取代後,傳統和基礎產業被迫朝數位科技發展,卻因四年前大陸毒玩具事件震驚全球,台灣代工技術也臻純熟,開始以「環保、強調天然、無毒、創意」為導向,發展出「Made In Taiwan」自創品牌的趨勢,打響國際聲望。
而自民國七十五年起,外籍勞工以觀光形式非法打工,甚至逾期不歸,政府緝捕遣返無果,抓不勝抓,資本家又興起,轉而發展輕工業,一再以勞動力供應不足、經營困難為理由,要求合法開放外勞來台,各項公共工程的建設又接踵而至,因此七十八年政府頒布「十四項重要建設工程人力需求因應措施方案」,正式引進外勞。
在外勞問題上,一般認為趕走外勞就能增加就業機會,倒不盡然,台灣失業問題主要在「結構性失業」,中高齡失業者、傳統產業被高科技產業取代者、原住民或低學歷者被淘汰,以及全球經濟變遷等,都是造成勞工環境不利的因素,而前年開始的經濟風暴席捲全球,無論自創品牌、青年創業、勞工權益等發展都受到嚴重打擊,各界認為當前最應解決的,是通貨膨脹後基層勞工生存的問題。
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創智表示,去年景氣稍稍復甦,勞工關心的話題已從「有無就業機會」變成「年終多寡」,表面看來景氣明顯好轉,唯一可惜的是「資方獲了利,勞方未必好過」。基本工資調漲、漲多少,是最受矚目的問題。
基本工資調漲
勞工爭取權益焦點
謝創智點出基本工資所以成為勞工權益、環境的焦點,在於企業裡高勞力的工作缺口仍就以大陸為主,會讓台灣底層的勞工無法翻身,也就是因為待遇低,台灣人不願屈就,政府又開放外籍勞工搶食職缺,爭議不斷,才衍生許多子問題,但如果一開始就提高待遇或基本工資,讓所有人在物價上漲的環境,有餘力購買生活必需品,生活穩定後,勞工環境的改善不是難題。
提高基本工資無疑是希望企業恢復基層勞工或兼職者的薪資水準,勞委會今年元旦擬定調高時薪為九十八元後,還表示不排除繼續調漲。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就認為,基本工資與勞、健保、勞工退休金等相關法定成本若同時被調動,牽涉太廣,勢必造成負擔。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觀察到,產業升溫後企業開始大量徵才,目前科技業擬用加薪留住人才,不過各產業回溫速度不一,一旦法定人事成本全面調高,資方勢必不滿,屆時「人力盤點及人事成本分析」的重新規畫,或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表示,調高基本薪資確已引起中小企業反彈,企業主認為政府沒有考慮他們的感受,而且調高工資,受惠的會是外勞。
她認為,要穩住就業環境,還是以調整薪資待遇為原則,至於薪資調高,雇主會不會變相以超出負荷的工作量或考核壓榨勞工,只能靠《勞基法》去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