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資方對工作待遇都有爭議,其中牽涉到的面向還有工作機會和意願。台北市勞工局表示,許多雇主向政府反映雇不到人,深入調查後得知,原因在「失業性質改變,並非沒有工作機會」。
對於青年失業,勞工局認為年輕人失去方向,求職心態不同,不再為了有工作而找,反要有好工作才願意去;勞委會同步調查也發現青年失業主要原因是「學用落差,致就業能力不足;對就業市場期望過高;工作態度不積極;工作經驗不足」等,所以擬擴大就業先修班,年齡下探到國中畢業生,從就業輔導訓練著手。
從基本工資調漲到工作機會的爭議,最終議題落腳於「彌補學用落差」上,專家希望從教育面來解決勞工就業尤其是社會新鮮人的根本問題。王如玄表示,過去只針對大專設計就業先修班,現在擬把國、高中畢業生都納進去,範圍擴大到十五至二十九歲,並由教育部提供每年二十萬名畢業生給職訓局,由勞委會主動媒合,以新興產業、十大服務業和四大科技產業為合作對象,應能解決問題。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現行教育制度傾向過度商品化的現象,應朝更貼近就業實務面去改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主任王安祥卻認為,在教育和就業條件契合上,不能一味把學校變成職業訓練所,而企業是跟著政府方針走的,政府若以身作則,帶頭表率,就能改變現有不利勞工的大環境。
以教育改革就業問題,有待商議,因此孫友聯又說,百廢待舉,最迫切要解決的應是家事服務員享勞、健保及讓《工會法》更健全!而「過勞和工作貧窮」的問題同等重要,因應之道是從「社會福利」下手,減少勞工消費支出以應付物價膨脹。王安祥則表示薪資的定位會導致勞工工作量提高,過勞死人口激增,所以面對未來職災發生的可能,企業也要提供更多福利制度。
王如玄說,就求工倍數來看,每位勞工都應有一個以上的工作機會,但實際狀況是仍有五十萬人失業,可見供需失衡,因此今年不只要協調供需、深化個案服務,就補助面而言,勞委會的主要方針還包括《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勞資爭議處理法》勞動三法修正完,五月一日後施行狀況的監視、研擬家事勞工保障法制、研修勞工安全衛生法、落實外勞聘雇管理及改善外勞行蹤不明等情事。
有了政府補助的承諾還不夠,青年勞動九五聯盟也針對打工族常遭遇的權益受損,如「時薪低於基本工資、未依法給付加班費、公司未投勞健保和提撥退休金、企業私訂扣薪條款、未給予法定休息時間」等提出建議,認為政府應按權益受損人次倍數開罰!定期公布違法商家,上網公告累犯商家,並刪除政府給予的任何補貼,另設勞工權利檢舉獎金,擴編勞動檢查和權益教育的預算;聯盟認為,唯有立法監督,勞工才能保有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