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小名叫做和樂,出身福建省鄉下地方,是個窮牧師的孩子。父親因受西方傳教士影響,堅持一定要讓子女都接受教育。對林語堂,他更抱有最大的期望。但才八歲大的林語堂實在太頑皮了,在鄉下的小學,老師批評他的作文是「大蛇過田陌」,他馬上回嘴說自己只是「小蚓度沙漠」。

頑皮歸頑皮,林語堂念起書來卻一點也不馬虎。在民國肇建的那年,十七歲的林語堂以全校第二名自中學畢業。父親東奔西跑借錢,好不容易才湊齊學費;二姊美宮為了弟弟放棄升學,在林語堂遠赴上海前夕,她也將出閣嫁到城裡。出嫁那天,美宮從新娘服裡掏出四角錢,塞給林語堂。
「我們是窮人家,二姊只有這四角錢給你。我沒這個福氣,你不要糟蹋上大學的機會。」美宮含著眼淚,勉強笑著對已長大的和樂說。
為了不辜負二姊與家人的期待,林語堂在上海的大學認真念書。他用最笨的方法抱著英文字典,下功夫一字一字鑽研,把英文徹底學通,為日後的英語書寫扎下堅實的基礎。為了求知,他幾乎把圖書館裡的五千本藏書都精讀或瀏覽過了,甚至還嫌圖書館太小,不夠過癮。
幾年苦讀下來,林語堂的知識學問已遠遠超越眾人,視野也大大擴展到國際。二姊的四角錢,成為他一輩子花也花不完的財產。
林語堂以優異成績自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旋即獲得清華大學校長的邀請,北上到北京教書。那時,「新文化運動」正在萌芽,北京的知識分子眼見中國長期積弱不振,便發起運動,主張以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建設新國家,大肆抨擊中國以孔孟思想為主的封建思想。林語堂卻拚命看書,只希望能補起自己知識體系上,這塊關於中國歷史、文學與思想的漏洞。
這段時間的苦讀,使林語堂真正成為「兩腳踏東西文化」的學者。後來他用英語寫下《吾國吾民》一書,讓西方人士得以直接透過中國人的介紹來認識中國,消弭不少彼此之間存在已久的誤解與成見。
二十三歲的他,覺得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查字典方法已不符合現代人的需要,便動手研究,發明了一套全新的字典索引法,並在《新青年》雜誌上寫了一篇文章介紹,後來更引發了漢字的部首改變運動。
顧舊與革新,看似矛盾的兩種態度,卻在林語堂治學過程中合而為一。
一九一九年發生五四運動,林語堂覺得自己的學問還不夠,還不能對國家做出任何貢獻,決定要再紮實自己的學識。他花了四年時間,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和德國萊比錫大學博士學位,再回國時,近而立之年的他已然脫胎換骨。
他擔任北京大學英文系的主任,繼續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他與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人創辨《語絲》雜誌,標榜「任意而談,無所顧忌」,成為當時和《新青年》同等重要的全國性刊物。他接續先前漢字索引的研究,進一步發明「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韻新檢字」,並開始正式思考如何利用這種新的索引法,造出一台簡單好用的中文打字機。
對國家與社會,林語堂不再沉默,除了撰寫學術論文,也翻譯外國文學作品,還以鋒利的文字撰寫文章批判時事,被視為態度激烈的異議教授。
青年時期的林語堂,在亂世中安安靜靜地苦讀,不斷累積起來的知識力量,讓他一生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與發明能量,在守舊的年代勇於創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