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通教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門:「體」是正法,但「相」通化城(注)。若與藏教義理相比較,藏教觀「無常、苦、空、無我」等相,但通教直觀「寂滅之空理」。若不執著於苦因、苦果,具「無著心」,亦不執著於「無著法」,就不會生起邪見。別教與圓教的情形,也是如此!
通別
若論藏、通、別、圓四教引發禪定的因緣,皆因修習止觀而發禪定及諸見;但論各別的原因,有的因前世曾經修習;或曾在外道中學習;或為佛弟子,曾學習大、小乘法;或因聽聞法相而曾發各種見解;或因坐禪而引發諸見。由於隔一生就全廢忘,使解不現前。今修止觀靜心,或聽聞經論,熏習過去的善業,故使見解及禪定再生起。
難易
若是過去世曾經修習,今修止觀就容易發;若過去世不曾修習,今修止觀則難發。引發神通、善辨,皆是事相,隔生就容易忘記,所以今生難發;若是見解屬於智慧,較難忘記,所以容易發。如人久別相逢,容易記憶名字而忘記面貌一般。事、理的難易,也是如此!
邪正
若前世發心不正,與鬼交往,今生就會因鬼緣而發鬼禪、鬼見;若是發心純正,具有聖緣,今世則發真正禪定知見。
見境意
若事先不識知諸見的過患,當生起見解時,心生恐怖,就會急於要斷除而失去方便;今能識知邪相,只要不執著、不斷除,反而能成為助緣,對修道大有幫助!
若發三藏教的拙四門之見,能依此善巧通達通教的四門之見,「見」雖然是障礙,但可為助道因緣。若是具足福德,升天就很容易,但要修道則難;見解是慧性,要沉淪、要悟道,都很容易、迅速。故,藏、通、別、圓四教雖有教義層次之別,但前三教的教觀,卻能作為入圓教之階梯。
今生修道,若引發禪定及見解,要證悟真理,就指日可望;若見解及禪定未發,要遇聖境,恐怕就難囉!
注解:
化城:成佛之路,佛陀恐怕眾生畏懼艱難,故先說小乘涅槃,猶如化城,讓眾生中途暫時止息,進而求取真正佛果。(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