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清高者 大都有俠骨

易中天 |2011.03.30
1414觀看次
字級

清高者的特點,是不肯輕易與人交往。任俠者因為「專趨人之急」,有如「救火隊」和「救世主」,所以往往交遊極廣,甚至弄得天下之人,「莫不引頸願交焉」。

清高者則不同。在清高者看來,這個世界基本上是骯髒醜惡的。眾人皆濁我獨清,故曰「清」;眾人皆俗我獨雅,故曰「高」。他們不願過問「俗事」,更不願結交「俗人」,甚至聽見了「俗言」,哪怕是至尊至貴至聖至神的「堯舜之言」,也要趕忙去洗耳朵。比如歷史上最古老的高士許由便是。

當時,帝堯要任命許由當「九州長」,許由一聽,便跑到穎水河邊去洗耳朵。正好他的朋友巢父牽著頭牛犢兒來飲水,一聽是這麼回事,連忙把牛犢牽開,說這河水已被你洗髒了,連牛也飲不得了。

高士們清高如此,哪裡還會像俠們那樣去管「閒事」?所以與任俠正好相反。前者廣交遊,好結友;後者避世人,愛獨身。任俠們可能有一大群朋友,清高者們則可能終身只有一二知己。

然而,任俠與清高卻有相通之處,即他們都把友誼看得高於一切。正因為把友誼看得極為珍貴,所以任俠者會不惜獻出生命,而清高者則不願輕易與人交往,也就是深怕褻友誼之故。所以俠中也有清高者,而清高者也大都有俠骨。

如魏晉名士嵇康,因被鐘會進讒而遭殺害,臨刑前,竟然能索琴而彈奏之。這種視死如歸的態度,就是一種「俠氣」。所以,俠士和高士,往往都脾氣大得嚇人。

俠士是動不動就要和人「過招」,高士則是動不動就要和人「絕交」。比如管寧(東漢末年名士),早年曾和華歆「同席讀書」。有一次,讀書時,門外有達官貴人的車馬儀仗經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扔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回來偶爾,發現管寧已把席子割開(所以後世稱朋友絕交為「割席」)。小小年紀,脾氣就這麼大,真不知後來會怎麼樣。

任俠者和清高者脾氣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他們要做的,實非常人所能做到者,故非以「氣」使之不可。

徹底的任俠和清高,是容不得半點功利的。任俠者要「救人於厄,振人不贍」,當然要過問世事,清高者也未必一定不出仕,但有一個共同的嚴格要求,就是「不計名利,功成身退」,在為國家、為他人作了貢獻,做了好事以後,絕不索取報酬,更遑言自吹自擂,叫做「無伐善,無施勞」。

總之,任俠也好,清高也好,共同強調的都是一種人格力量和人格精神。這種精神力量,使他們或蔑視權貴,或蔑視權威,視功利如糞土,置生死於度外。甚至,還能使不具備這種人格精神的人在他們面前自慚形穢。

有一次,擔任了衛國「相爺」的子貢,帶著人馬浩浩蕩蕩開進窮街陋巷,來看老同學原憲。原憲卻戴著破冠、穿著破衣來見他。子貢覺得老同學太「寒酸」,便問:學兄就這麼可憐嗎?

原憲答道:我聽說,沒有錢財只叫做「貧窮」,學了「道」而不能實行,那才叫「可憐」哪!像我原憲這樣的,只能算做「貧窮」,不能算做「可憐」。

子貢一聽,羞得滿面通紅,拂袖而去,並終身以此言為恥,這就是「清高」的勝利。

又比如,東漢末年的名士荀巨伯,有一次大老遠地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胡人攻進城來,見荀巨伯居然膽敢一個人留在這裡,大為驚詫。巨伯說,朋友生病,不忍心遺棄他,請讓我代友人一死。

胡兵們互相看了看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於是班師而還,一郡因此獲救,這就是「俠義」的勝利。人格精神力量之大,一至於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