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熱白果,一粒開花兩粒大,兩粒開花糯又糯。 」當年在大陸江蘇省常州狹小的胡同裡,這樣帶點蘇南小調風味的叫賣聲,吸引人們爭相購買炒白果,如今這原汁原味的叫賣聲,卻已經很難再聽到了。七十歲的瞿鼎滋,是位民俗愛好者,他花五年時間,蒐集了常州地區近百種叫賣聲。
瞿鼎滋出生在常州市中心大廟弄,從小就對身邊的叫賣聲有著清晰的記憶。一次他在河海社區進行民俗文化講座時,結識了一位祖先是賣小餛飩的朋友,跟他說家中還保有駱駝擔時,瞿鼎滋便到他家拜訪,學到了不少叫賣聲。
還有一次,瞿鼎滋在澡堂跟他人聊天時,認識了一位一生從事各式小販的長輩後,便相約進行採訪。老人為了生存,走南闖北,那裡有廟會、集市,他就趕到那裡營生,各種廟會和地區所售的商品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吆喝聲。「在老人蒼老沙啞的叫賣聲中,似乎又讓我看到了他年輕時活躍在路邊街頭的情景。」
就這樣五年來,瞿鼎滋蒐集到近百種叫賣聲,其中有茅山的竹喇叭、端午的老虎花、灶王爺的轎子、蘆墅的熟菱、西橫林的蝴蝶籽黃瓤的西瓜、古巷深處的青橄欖……不光會說,瞿鼎滋為讓大家知道這些「消失的聲音」,有的還配上了圖,「每一幅圖片都是我畫的,我就是想將老常州的這些傳統盡可能的保留下來。」為了能將這些瀕臨失傳的吆喝聲原汁原味地流傳下去,瞿鼎滋還幫這些叫賣聲錄音和錄影。
此外,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知曉,瞿鼎滋開始到各個社區去進行演講,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歡迎,年輕人聽後感到聞所未聞,新鮮好奇;還有些上年紀的人聽了感到似曾相識,勾起了童年回憶,難能可貴的是,十幾個在校大學生紛紛向瞿鼎滋要求簽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