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森美根子,對台灣日治時代美術家的研究目的,在彰顯台灣前輩美術家處在艱困逼迫的環境中,仍然能夠對藝術抱持純真精神,以粉身碎骨、一往無悔的熱情從事創作;並希望透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方式,期望為當今日本藝術界重尋創作的新活力。
森美根子女士在異文化(台灣美術)尋找自身文化再生的精神典範,固然非常可貴,然而,更值得深思的,卻是被取法為典範的前輩美術家後輩的我們,是否用同樣的珍惜感去面對這些他人眼中的典範。
典範,不是一個一個走入歷史的名字;典範,也不是一間一間矗立的公私立美術館;典範,更不是拍賣市場上的天價。
森美根子女士的研究,提醒了我們,典範的真諦:其實是黃土水那種水牛般樸實真誠的愛惜鄉土的精神;是陳澄波那種燃燒自己、照亮歷史的狂熱理念;更是陳夏雨、余承堯、陳德旺那種隱身陋巷,不求聞達的純粹精神。
典範,不只存在於歷史,也不只出現於他方,典範是超越時空的「無形文化財」,它屬於每一個珍惜它的人。
感謝森美根子長年來對台灣美術的關愛與研究,讓我們再次閱讀台灣前輩美術家,也再一次思考典範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