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 我們改變了世界】掀起台灣新浪潮電影波濤──楊德昌

文/張耀仁 圖/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2011.03.25
1157觀看次
字級

幼年時期的楊德昌功課不太好,雖然家裡刻意培養他對古文、美術、音樂等藝術美感的涵養,但他卻對漫畫情有獨鍾,經常看不過癮,乾脆自己動手畫。

到了高中,楊德昌進入建中就讀,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他,曾好奇去住家附近的冰店觀察太保、太妹舉動。這段經驗在一九九一年拍攝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藉由張震所擔綱的男主角展現出來,其中的青春壓抑與對愛的渴望,在在都讓人窺見當時的楊德昌是一個具備青澀而敏感心靈的少年。

一九六五年,楊德昌考上新竹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不過他的興趣在建築,主要是念建築系可以畫畫,而且他又崇拜貝聿銘,念完大一便萌生休學念頭,卻因當時的女朋友覺得他不切實際,所以不得不咬牙苦撐四年。

一九七○年,楊德昌進入佛羅里達大學攻讀電腦碩士,一九七四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念電影。沒修完課便離開了南加大,日後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附屬的海軍國防反潛研究所內,擔任電腦設計工作。

三十歲那年,是楊德昌生命的轉捩點,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的溫納‧荷索的《天譴》(Aguirre, Wrath of God),這部電影讓他了解到: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而荷索說:「我的第一部電影是用我當鐵匠存的錢拍成的!」楊德昌聽了深有感觸,意識到精采的電影未必需要仰賴巨大的投資,因此邊工作邊買攝影器材。從那時候起,楊德昌開始拍攝實驗電影,漫畫夢遂被擱到了一邊。

一九八一年回台後,楊德昌與詹宏志、余為彥、徐克等人參與獨立製作《一九○五年的冬天》,此片後來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

一九八二年,中央電影公司啟用楊德昌為導演,與柯一正、張毅等人合拍《光陰的故事》,也因為本片在各方面的創新嘗試,使得他被外界公認為「新浪潮電影」的重要先驅之一。

一九八三年,楊德昌創作他的第一部電影《海灘的一天》,其中複雜的敘事結構、探索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以及轉型後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等,引起諸多討論,被認 為是引進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一部電影之一。雖然該片長達二小時四十七分,但在楊德昌的堅持下,該片一刀未剪,創下台灣電影播放長度的先例,也讓人看見楊德昌對於電影藝術的堅持與熱愛。

一九八五年拍攝《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狀態。上映後觀眾反應空前冷淡,放映四天就下片,讓楊德昌受到相當大的打擊。但是他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也並不向環境妥協。

一九八六年拍攝《恐怖分子》,透過特殊的多視角敘事風格,該片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肯定。一九八九年,楊德昌成立「楊德昌電影公司」,並在一九九一年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社會輿論,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緊接著一九九四年的《獨立時代》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一九九六年《麻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二○○○年《一一》更為楊德昌拿下最高榮譽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卻也因為院線上片播放的問題,使得楊德昌拒絕《一一》在台上映,並退出金馬獎,成為當年一大憾事,也讓人感嘆台灣電影產業的不健全。

縱然侯孝賢說過:「楊德昌一走,台灣新電影也走了!」但是屬於楊德昌的絕不妥協的電影之光,是永遠閃耀在螢幕之上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