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時學生夫婦自屏東北上來訪,學生是口才一流的退休教授;她的夫婿是一位出色的體育教練。帶來一瓶十分貴重的「貴州茅台」。
這瓶酒是多年前經他教練的學生所送,提起當年事點點滴滴深刻在憶:學生們都能淬厲有志,而團隊所能得到的戔戔輔助,經費拮据又斷非充具熱忱的教練所能張羅。不得已的情況下想出來的因應怪招是:坐慢車,飲食就在車上以麵包礦泉水果腹解渴,就這樣從屏東搖到台北,下車抖擻精神,參加比賽,比賽完畢,再乘慢車搖回屏東。
一轉眼十幾、二十幾年過去了,當時的少年們伯勞燕子各西東,全都已成家立業有成,返鄉過年時來探望他們念念不忘的教練;師生共同回憶曩昔那一段萍聚:有清寒的辛酸,團隊師生、同學真摯的情誼、合作的默契,努力掙來的榮譽……雖只是雪泥鴻爪,但卻不僅在他們的記憶裡留下了永遠的風景;亦且使他們悟得了人生艱困成長的珍罕;甚且已認知到了人類群性互助輔成的可貴。
我的眼前恍若看見了一頁頁的過程:一群少年圍著他們的教練,在他們認真的練習中常有失誤、挫敗,不要緊,總都會在教練與友伴們溫和的鼓勵之下再起的;或許在一次團隊失利之後相擁哭泣,那也不要緊,再下一次團隊榮譽獲得肯定時,猶帶稚氣的每一張臉上,可不都紅咚咚的綻放著興奮歡欣、如花開放的笑。
一份感動使我眶紅!
是呵!這就是四育之中未能與「智育」等量發揮的「體育」與「群育」了。開國百年,我們的教育偏重失衡,致使青少年們體能不強、行為偏差,教者心餘力絀,癥結如此,還能不改嗎?
想起我事之如父的宗亮東先生,他是師大附中的第一任校長,我有幸忝列第一屆學生,在宗校長大力革新之下,「體育組」升格為「體育處」,規定每天下午最後一節課,全校師生都要在運動場上,參加團隊練習;每一年級都有合唱團,當歌聲響起,一張張年輕的臉都在發光……。老師他已逝世多年,如今只留墓園清冷,而承祧香火者在哪裡?
(本專欄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