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在當今是個很時髦的用詞,經常在各行各業聽到。除了建築、生態,甚至經濟投資等等,都出現這種永續發展的觀念。可見得現代人有比較長遠宏觀的視野,去為更好的將來作準備。

福建省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現已為成世界文化遺產。(圖說)
我們就從生態的角度談談所謂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觀吧!建築事實上是整個大環境中一個很小的因素,它對環境的依存程度很高,如果建築沒有辦法和生態形成和諧平衡的關係,建築的壽命就會減短,建築本身的價值也會大為減低,更麻煩的是,建築物很可能就會是生態的負擔。
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對建築的使用期的設定,至少都是在七十年以上(實際情況都會比這個期限還長),而在中國大陸許多建築公司只為建築物作三十年使用設定,造成資源大量的浪費,以及廢棄物對生態的負擔等問題,這就違反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現在最高明的建築師,在設計建築物時會加入各種考慮,盡可能的減低能源消耗、碳排放、及建造過程所產生的各種汙染,同時還會想辦法讓建築物不堪使用時,能再回歸自然,不給生態帶來任何的破壞和負擔。這就是一種建築物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也是對生態環境負責任的態度。
具體的辦法很多,例如,盡可能減少工業化材料(鋼鐵、水泥、金屬……),而多加使用原生材料(泥土、廢棄木料、稻草、麥桿、竹片……);多利用自然能源(風力、水力、太陽能……),而減少依賴生化及開採能源(石油、煤、天然氣、地下水……)這種建造方式的改變,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起步,也是逆轉目前各種為了利益而不顧生態的錯誤方式。
在福建山區有一種建築叫「土樓」,多數建造在偏遠的群山中。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的「土」,在土中加上少量的紅糖水、糯米汁、高纖維的草料為黏合元素,以木料為骨架,用人力加以夯實土壤而成。這些巨大的土建築,內部可居住上百個家庭,容納數百人共同生活。這種看起來沒有任何高科技內涵的土建築,歷經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地震天災,至今仍屹立不搖。曾有座土樓年久失修後,居民將之推倒,把所留下來的土堆平在農地上面,沒有多久之後土壤就長出新鮮的農作物了。
土樓提供人們長期穩定舒適的生活空間,建造過程也沒有製造汙染,最後所有材料又全部回歸大地,一切就像是沒發生過,這真是很成功的可持續發展建築。
所謂可持續發展的建築,並不專指這些在地處偏遠的建築才有可能,而是在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應盡可能的實現,就像美國著名的建築師賴特,所說的名言
:「建築就應該像是從土地中長出來的那麼自然」,其意思就是要讓建築和地理環境相依相存,並且和諧共處,而不是彼此相互成為對方的負擔。這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