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一詞源自宋朝《景德傳燈錄》記載:「大眾晚參,師(從稔)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稔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意思是說,自己拋出一塊磚,原想引出一塊玉石,不料卻引來一塊比「磚」更差的「墼」(土坏)。
又《雪峰義存禪師語錄》也提到,雪峰禪師曾對法嗣鏡清和尚講述:有一次,寺中耆宿僧人帶著官員在寺院參觀,見僧侶在殿堂裡禪坐或誦經,就說這些都是學習佛法的僧眾。
官員隨口便說:「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又作麼生?」暗諷僧眾修學佛法再精深,有何用處呢
?僧人一時無以言對。
鏡清和尚聽了雪峰禪師敘說後,認為當時的僧人應該回答:「比來拋磚引玉!」意指體解精深的佛法,是為了度化更多有緣人。可見「拋磚」意在「引玉」。
「拋磚引玉」亦常用於軍事,即三十六計之一。是指利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誘騙敵人,使其占點便宜而上當,誤中圈套後,再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如楚王採用大夫屈瑕「拋磚引玉」的策略:以其深知絞國「輕躁卻少謀略」,故派了些士兵喬裝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誘導敵軍出城劫奪柴薪。首先讓他們順利得些小利,以便嘗了甜頭後派遣更多敵軍出城劫柴,然後再設伏兵斷其後路,聚而殲之,乘勢奪取地勢險要的絞城。
於此,「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誘餌;「玉」指作戰的目的,即最終的勝利。因此「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引玉」,才是真正目的。
因此,「磚」也可以泛指較劣質、價值低的或量小的事物,相對來說,「玉」則指優質、價值高的或量大的事物。
今此成語也作為自謙之詞,例如先把自己淺拙的觀點或文章,甚至自己已有高深的意見或很好的作品,介紹給大家,作為引出別人成熟高明的見解或佳作。但運用此成語須小心謹慎,否則令人有虛偽之感,反而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