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與好友韓良露一起在台北師大路成立了「南村落」,我自小在那一帶長大,良露則是新近搬入,我們的志趣是要以美食為餌一起推動社區文化。創業第一個文化活動就是在林語堂故居舉辦潤餅文化節,配上冶堂的高山烏龍茶與王心心的南管演唱,春天從此更添文化氣息!
潤餅總是牽動著許多人的兒時回憶。韓良露曾經為文述說她的北投外婆與潤餅的故事,我的潤餅回憶卻與祖籍雲林的祖母緊緊聯繫著。
因為是長孫女,我從小就離開長住台中的父母,被送到台北,跟著擔任省府委員的祖父與祖母同住。當時台灣人為官的實在不多,家中宴客經常都是操著各種口音的外省籍官員。祖母出身雲林世家,曾隨祖父留日,優雅美麗自有一股氣勢,指導廚房井然有序地端出鮑魚、排翅、蹄膀等大菜,加上地道的台式五柳枝、雞卷、麻油腰花,總能贏得賓客盡歡。祖父早年曾任報社記者,在大陸各地採訪新聞,因此很奇特地說得一口江浙腔的國語,祖母卻只說日語和台語,嬸嬸們廚房裡忙著,由女傭上菜似乎還不夠誠意,剛上初中的長孫女就被指派一旁幫忙布菜倒酒,長輩們有時堅持,我就也被允許坐下來,一起享用大餐,但總得隨時注意祖母眼色,好為長輩添飯倒茶。
到了清明時節,家中一連串宴請好幾回,說是北方人不懂得吃潤餅,閩南人的我們必得作東。經常是吃午餐,端上潤餅食材,一盤盤清淡的、切得細細緻緻的豆乾、肉絲、芹菜、白菜、蛋絲、香菇、筍絲和香菜,還有虎苔和花生粉;我們家的潤餅宴小有名氣,因為當中總有珍貴的烏魚子,是特別從母親娘家鹿港送上來的。
潤餅宴客乍看清簡,其實準備起來大費周章。薄薄的潤餅皮必須一早去東門市場購買,我喜歡提著菜籃子跟在祖母身邊去買菜。東門市場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潤餅皮的攤子旁圍滿了等候的顧客,一張張薄皮迅速的圓鑊上刷起,卻是再快也趕不上顧客購買的速度,祖母總是事先預訂,老闆雖忙也總不忘為老顧客特別預留。回程我提著滿滿的菜籃,再跟著祖母去買花,這是我最愛的差事兒。祖母喜愛山茶花,但是瓶插不宜,因此總是買長枝的百合或菊花。
上了大學,祖父從公職退休,逐漸門前車馬稀,家中也難得宴客了。潤餅不再宴客,卻成了家庭聚餐的重頭戲,為了期待兒孫滿堂清明節都回來,祖母更費周章地準備潤餅大餐了。一大家子五兒二女十五孫,吃起潤餅來毫無節制,總是還得加上雞湯、蹄膀、獅子頭才夠吸引力。後來出國留學,成家創業,再回到台北居住,祖母已經離開人世,家中也不曾再享用過全套的潤餅餐。直到和韓良露一起成立南村落,每年春天隆重舉辦潤餅節,她的外婆、我的祖母彷彿都在血管裡流動、微笑。
今年驚蟄是三月三日,我們把潤餅節推動到美食天堂香港,連嘴刁的港人都讚嘆,更對我們精心安排的文化活動欽佩不已。三月二十九日,連續第五年,我們將在林語堂故居舉辦潤餅文化節,家宴已經推廣成大家的文化盛宴了。
報名電話:
南村落(02)8369-2946
(本專欄隔周二刊出)
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