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日本發生強震,並引發致命海嘯,但日本的預警卻受國際肯定。台灣首座外海地震觀測站,也預定十九日由日本NEC協助布設纜線,並裝設儀器,可望年底啟用;但受限於預算,原先規畫的設置點由外海兩百多公里縮短成四十五公里,效果嚴重打折。
日本早在一九七九年就推動建置海上地震觀測站,美國及歐洲十多年前也開始追趕。二○○四年南亞發生大海嘯後,台灣也思考在外海建地震觀測站。
氣象局近年布建陸上地震站,可以即時傳送資訊的測站已超過一百處,形成地震觀測網,但外海卻無測站。氣象局表示,外海有測站,可望更早一步確認地震可能危害的區域,多爭取到的十秒,很可能就是保命的關鍵時間。首座外海地震站上也裝有海嘯偵測儀,可協助氣象局更精準判斷地震後,海嘯侵台的可能性。
氣象局原本規畫台灣首座外海地震站是在東部外海約兩百到兩百五十公里,但經費大幅超過政府預算,氣象局只拿到約四點五億元,外海地震站設置點縮短到離陸地四十五公里,將設置在頭城外海。氣象局說,建置外海地震站最昂貴的就是布設傳輸訊號的光纖海纜及安裝儀器,平均每天要十萬美元。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林正洪認為,首座外海地震站的設置點離岸邊太近,及時測得外海地震資訊的效果大打折扣。他表示,誰都不知道下個大地震會發生在何時何地,但有效利用科學儀器,可提高預警效果,像這次日本強震災害嚴重,若不是預警做得好,嚴重情況還會再加倍。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呂佩玲坦承,日本及歐美的外海地震站都距離陸地數百公里,而台灣首座外海地震站只離海岸四十五公里,預警功能大為降低,如果不跨出這一步,台灣外海的地震觀測資料永遠是零。
呂佩玲說,台灣的外海地震站不該只有一座,氣象局已規畫下一階段的建置,台東成功外海也要布纜設站,如果能有更充分的經費,台灣的地震觀測網可以向外海推得更遠,能掌握的有效地震資訊就更多,氣象局對地震或海嘯的判斷精準度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