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一種語言障礙,患者多半從小就有口吃問題,那麼為什麼會遲至成年後才尋求治療?台北長庚醫院語言治療師蘇心怡表示,多半是為了工作或感情上的需要,她觀察,不少成人口吃患者,多半都有家族史,所以小時候家人比較不以為意,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特色。
她還觀察到另一個有趣點,多數成人口吃患者的共同經驗,就是自述小時候曾模仿他人口吃樣,沒想到後來好不了,但是,學理上口吃不太可能因為模仿而形成,可見許多人會替自己找理由,不承認口吃是天生的。
國泰醫院語言治療師郭皇瑛表示,不同於面對口吃孩子時,會先給予一段觀察期,並先教育家長改變與孩子對話方式,成人口吃患者就是直接提供技巧來治療,一般而言,最常發生口吃就是在第一個字起始音、要說的內容比較長或複雜時。
蘇心怡指出,治療成人口吃患者有幾個大原則:
一、嘴巴以及全身肌肉學習放鬆。
二、練習腹式呼吸。
三、可利用節拍器或打拍子的方式,幫助建立說話的節奏。
四、指導發音技巧,比如用輕一點的發聲方式帶出字音。
五、反覆練習表達,許多成人口吃患者預設自己一說話,別人聽到口吃就會笑,治療時會透過室外練習,讓他發現事實並不像他想得那樣,幫助建立信心。
郭皇瑛表示,成人口吃患者因為與口吃症狀相處久了,會累積較多負面想法,有些人過去沒有治療,是因為對於自己容易口吃的字、情境都盡量避開,這樣說話是很有壓力的,因此這些患者通常有更多情緒反應。
除了接受專業治療,若身為口吃患者的家人,要如何幫助這些患者呢?蘇心怡建議或許要如同電影《王者之聲》英王的妻子那樣,不是責備或過度強調先生的口吃問題,而是耐心傾聽、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