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錦文藥師
「劑型」就是方劑的製劑形式,由於治療經驗的累積和臨床症狀治療的需要,中藥使用者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和摸索,為讓藥物有效的控制疾病和症狀,於是有了各種劑型的產生。
在現存最早的中醫文獻典籍《內經》中收載有十三首的醫方,還記錄有湯、散、丸、丹、膏等劑型,對於各種製劑的製作法、用量、適應症、用法都有明確的規定。
漢朝醫藥學家張仲景編著《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記載有煎劑、浸劑、散劑、丸劑、酒劑、洗劑、浸膏劑、糖漿劑、軟膏劑、栓劑等十多種劑型,還首次記載了用動物膠汁、澱粉糊、煉蜜做為藥劑賦形劑的方法。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記載了四十多種劑型,到了三○年代「柴胡注射劑」研製成功,用於治療感冒、發熱等,更將中藥帶入另一個境界。
湯劑(一稱煎劑)是將藥材配方加水煎煮來飲用的劑型,是最常使用的;湯劑具有配方加減靈活、吸收快、作用迅速,適用於新興疾病、突發疾病和疾病變化快需要在短期內清除病原者,或短期間迫切補充元氣的病患(如獨參湯的補氣固脫,白虎湯的清熱生津)。
丸劑是將藥物磨成細末,再加入煉蜜、水、米糊、麵糊、藥汁、或蜂蠟攪拌均勻而製成的球形製劑。丸劑服後在胃腸道崩解緩慢,逐漸釋放藥物,作用持久,對毒、劇、刺激性藥物可延緩吸收,減弱毒性和不良反應,臨床上治療慢性疾病或久病體弱、病後調和氣血者多用丸劑,如參茸大補丸、桂附八味丸。
膏藥是以食用植物油與黃丹或鉛粉等經高溫煉製成的鉛硬膏,為基質併含有藥物或中藥材提取物的外用製劑,常應用於消腫、生肌、拔毒等外治方面;可包括用黃油與黃丹為基質的黑藥膏、用油與宮粉為基質的白藥膏、用松香為基質的松香膏,其中以黑藥膏最常被使用。
酒劑是將藥材用蒸餾酒浸提製成的澄清液體製劑;又名藥酒,是我國最古老的中藥製劑。
顆粒劑(一般說的科學濃縮藥粉)是將藥材提取物與適宜輔料與藥材細粉製成顆粒狀的製劑;可分為可溶性、混懸性、泡騰性顆粒劑,是在湯劑和糖漿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劑型,在製配顆粒劑時可加入適宜的輔料、矯味劑、芳香劑和著色劑等。
「湯者蕩也」用於治急性病,「丸者緩也」,用於慢性病或體質虛弱者的調養;中藥劑型眾多,使用者需依據本身的經驗和病患的需求來選擇適宜的劑型,才能有效將病患的苦痛消弭於頃刻之間。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