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孩子有口吃問題?國泰醫院語言治療師郭皇瑛表示,口吃類型有三種:最常見也最先被發覺的就是「重複」,比如說話時會「我我我我我……」當重複持續出現後,還可能出現「拉長」和「中斷」症狀,前者表現方式是「我──要──」,後者則是「我──要──」。
然而,有些孩子其實是發展性不流暢,也就是語言成熟度沒有追上腦部,造成說話時有類似口吃的症狀,郭皇瑛指出,這種孩子雖然起始音會重複,但不會重複那麼多次;念一百字文章,不流暢的字數不到十次,隨著年紀成長,當語言能力成熟後會自然改善。
口吃的孩子就不會自然變好,他們通常念一百字文章,不流暢的字數超過十次,而且口吃會繼續進展,當身邊的人不斷提醒他有口吃,或是孩子自己察覺到口吃問題時,症狀往往更趨嚴重;不少孩子在接受治療前,還會伴隨眨眼、跺腳等多餘行為,只是為了讓自己擠出話來。
台北長庚醫院語言治療師蘇心怡表示,治療孩童口吃時,不會強調做的是治療,而是運用活動讓孩子對說話有正向觀感,有四大原則:
一、不只是鼓勵口吃孩子慢慢說,與他們對話時也要放慢速度,幫助建立好一點的說話節奏。
二、先用簡單的字眼與孩子對話,或朗讀內容先短一點、單純一點,再逐漸擴充。
三、不要去糾正孩子說話的不流暢,聽完他的表達後再示範一次,讓他有學習的榜樣。
四、不要因不耐煩而中斷他說話,也不要急著去猜他要表達什麼,讓他有機會完整表達出來。
口吃治療會不會好?蘇心怡認為是主觀認定,透過語言治療師協助,勢必會比過去來得好;但是口吃患者常常會記得自己失敗的經驗,所以當又出現口吃時,會比一般人挫折。
然而,蘇心怡表示,每個人面對某些情境、主題,都可能發生程度不一的口吃,只是不像口吃患者屬於無法控制、不能談的主題太多、頻率過高,因此若家有口吃孩子,幫助他建立信心、耐心傾聽,也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