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沒有日光燈,只有星星、月亮、漁火的夜生活。」張馨方回想當年擔任海龜保育義工的情景;她說,離開三年了,心中一直浮現這個畫面,「我們仰望星空,斗大的月亮緩緩自海平面升起,清晰可見藍色的海水逐漸轉黑,然後漁火慢慢出現。」有時,她們坐在沙灘上,還能數著天空掉落的流星。
察覺有光源 可能轉移陣地
澎湖望安,是一個靜謐的純樸鄉村,為了不驚擾海龜,張馨方和其他保育義工一樣,走在夜裡的沙灘上,卻不開燈,只靠熟悉地形的研究生或巡護員帶路;不開燈的原因是,海龜會用眼睛觀察產卵環境,也許是護子心態,牠們並不會立刻上岸,如果感覺有異狀,多數會拖延時間、晚幾天,或者乾脆轉移陣地。
海龜若轉換生產的環境,對研究員和國家都會造成傷害;因為海龜會回到出生地產卵,對於研究者而言,便於觀察與測量,如果改變了,追蹤就有困難,還可能不再回到望安,到別國去,張馨方認為,這是國家資源的一大損失。
而說起當海龜保育義工的動機,張馨方認為是「圓夢」!她說,小時候看動物節目,得知海龜的四肢只是一片薄薄的鰭,可是母龜上岸產卵,卻能把鰭彎成像湯匙般的弧度挖土,但海龜沒有養育小孩的習性,終其一生,母子可能都不會相見,那麼誰去教海龜挖土?研究員認為,挖土是天性,可是這個理由很難說服她。
抱著對海龜的種種疑問,喜歡潛水的張馨方常觀察海域狀況,欣賞海裡生物,也最盼望有天能與海龜相遇,可是在台灣海域,要見到海龜不容易;朋友很幸運,遇到好幾次,她卻無緣相見,一聽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實驗室招募義工,能近距離了解海龜習性,並幫助牠們生育,馬上報名,而也許是曾在旅遊和餐飲業工作,會做飯、生態導覽及個性獨立之故,順利被錄取。
張馨方說,和義工、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老師一家約十二人生活二個月,很特別!
環境被破壞 引發生存危機
「這種保育義工很獨特,只有研究生要整天讀報告,我們則有很多空閒做自己的事。像我想出國深造,就帶英文去念。那邊的作息很有趣,凌晨四點收工,吃完早餐,一覺到中午,午飯後的時間除了看書、上網外,也可以玩水,看看颱風過後,水下世界受到怎樣的破壞。」張馨方說。
對於海龜,她還有個疑惑:海龜是陸龜演化而來,為什麼過了這麼久,牠們還是無法在海裡孵育小海龜?眼看天災後的海域環境漸漸威脅牠們的生存,適合生育的沙灘也在銳減,如果不進化,未來是否要靠人工協助生育?或者可能絕種?
裝定位系統 不打擾是前提
不管答案是什麼,張馨方說,至少圓夢了,二個月內看見十來次海龜上岸,而且為了研究海龜產卵後的去向,她在沙灘守候了整整一個晚上,「在不騷擾海龜的情況下,我們在那裡等待,然後為牠裝上衛星定位系統(GPS),但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要確保機器不受海水腐蝕,還要確定在一定時間後會自動脫落,不給牠們帶來不便。」
張馨方說,雖然自己幸運地能近距離靠近海龜,但也要呼籲,並不是任何人想接觸就可以,要經過許可、受過訓練;海龜保育義工不是單純玩樂、長見識,保育才是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