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新娘黃珍英,在緬甸拿到大學物理學系學位,當過補習班和家教老師,十二年前,和親戚來到台灣,卻因為大陸人的工作權尚未全面開放,學歷也沒有受到認可,後來有個機會在電子工廠當作業員,一做就是四年,直到公司遷到大陸,她才因為失業和過度疲累,在家休養,婚後則專心在台北市新移民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擔任義工。
有了新移民館
生活漸有依靠
早期台灣對外籍配偶提供的資源很少,黃珍英說,如果不懂中文,又必須在家照顧小孩,一旦遇到麻煩,常常找不到人支援,但若請仲介幫忙,往往一次要價二、三千元,根本不是初來台灣、沒有賺錢的她們所能負擔,後來政府對新移民頗多照顧,也成立服務中心、新移民會館等,生活才漸漸有譜、有依靠。
不過,讓黃珍英願意到中心服務、當義工的契機,卻是因為在工廠當女工的時候。由於她中文不流利,很多領班常藉機欺負她。有天她肚子痛得厲害,不知能否請假就醫,當時一位不太熟、只講過幾句話的副領班立刻出面,代她跟老闆請假,還握著她的手陪她就診,黃珍英很感激,但也很疑惑。
黃珍英好奇地問副領班:「我們又沒有很熟?為什麼妳要對我那麼好?」副領班說:「我去過日本,遇到一些麻煩,有人幫助了我,我想回饋,可是那個人說:『如果妳真的想回饋,就和我一樣,將來,對有需要的人,做我今天對妳做的事。』所以我想和那個人一樣,做好事。」黃珍英聽了很感動,又想到自己過去遇到困難沒有人幫忙的窘境,從此投入志願服務,有空就去當義工。
在服務中心,她的工作內容包括:傾聽來電的姊妹訴苦、詢問哪裡可以獲得補助或上課資源,以及翻譯月刊等,黃珍英說:「很多人打電話來,訴說和先生吵架、婆媳相處有問題;有人因為先生上大夜班,一回家就發生口角,但我也上過大夜班,我知道那種辛苦,如果太太多給先生一點包容,就不會吵架,所以我用經驗鼓勵她們。」
黃珍英不懂太多勸解人家的技巧,然而緬甸是佛教國家,如果姊妹告訴她,生活過得不如意,她會說:「多念經就會如意了。」
外籍配偶做義工,又是從前在家鄉不曾接觸的服務,旁人會覺得很新鮮,可是她們並沒有太多想法,只是單純覺得在做好事。
元宵特別活動
9國菜肴思鄉
如果要說印象最深刻的遭遇,黃珍英認為,是元宵節前夕,服務中心、新移民會館、民政局和社會局為她們合辦的「多國外配回娘家」活動。
她們幾個姊妹商量,烹調不同國家的料理,包括:多明尼加、柬埔寨、泰國、烏茲別克、越南、印尼、緬甸、大陸浙江、台灣等九種,宴請一百四十位工作人員、義工和跨國婚姻的家庭,還有很多外配姊妹上台唱家鄉歌、跳熱舞、細說各國過年風俗,讓來台十多年只回家三次的她覺得很溫馨。
「也許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面,卻能感到開心,我也請先生、台灣的媽媽一起來,老公說,我們辦得很棒、很成功,那是我最快樂的一天!」那天是專為新移民家庭舉辦的。
黃珍英身為活動義工,只看著公婆、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幾乎沒動口,一回家就喊餓,還累得差點兒倒頭就睡,可是她說,大家都是爸媽不在台灣的外配,彼此就如同親生姊妹,能把氣氛炒得這麼熱鬧,真的好感動!
當義工,讓黃珍英遇到好多有趣又有意義的事,她表示,很多是從來沒想過會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