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日前新加坡作家投書大讚台北捷運及公車文化秩序良好,但在更早之前也頻傳不讓座、辱罵長者的新聞事件;不少民眾對作家的稱讚反應兩極化,有人直指只是運氣好,所以看到好的面向,但也有人認為台灣的文化秩序已經有所提高;兩方說法大不相同,為此,長期探討心理學的鄭石岩教授就點出:「每個人對社會的期望水準不一,相對的,認知也會不盡相同。」
正所謂「期望愈大,失望就愈大」,鄭石岩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型的社會,對社會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好比說,有人對社會本來就不抱太大期望,但因一件偶發事件,就會有所改觀,他舉例:長者一上公車,一開始就不認為會有人讓座,等到有人讓座時,就會驚訝並加以稱讚,反過來說,當與本身所認定的期望,有所落差時,負面的評語就會產生。
鄭石岩指出,如以此事件來分析,作家在當下對台灣的人文素養沒有既定的立場,相對的「期望值就較低」,但對在地人來說,每日的經歷以及周遭的人情氛圍變化,就會讓自己的社會期望值逐漸提升,等到遇到與自身所預設立場的期望不同時,就會感嘆:「社會變了」。
但社會真的變了嗎?鄭石岩認為,每個人的變化認知,取決於三項重點,以個別經驗、期望的水準、以及地域性來區分;變了的定義,沒有一定的標準,大多取決於個人的想法,他舉例,很多來自國外的朋友指出,台灣有濃厚的「人情味」,但北部、南部卻有些微的差異,北部雖有助人的人情味,但南部卻帶點「熱情」,這些因素都是讓國外的旅客感受台灣的人文素養是否有提升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