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方廣道人」認為一切法,皆是空無所有。而《大智度論》記載:「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龜毛、兔角是常無。」說明方廣道人是重於超越,不免輕忽了現實,說一切法空無所有,如龜毛、兔角一樣,也正是此意境的表現。龍樹菩薩說:這不是真正的佛法,方廣道人所作,也是邪人法也。
方廣道人具有四種意義,故非大乘門:(1)不認識所依止的真理,(2)不識知所生起之煩惱相,(3)不能識知能執取的相而生煩惱,(4)縱有觀法卻不能破除執著。因所依止的真理,雖是佛法,但因執取故,猶名「外道」,故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引述斥之。(失大乘的方便)
丙、學佛法成外道
執著佛教的義理而生煩惱,故不得進入義理門。《大智度論》載:「若不能證得般若的方便,入阿毘曇(注{1}),即墮入「有」見;若入空門,即墮入「虛無」;入毘勒門(注{2}),則墮入「亦有亦無」中。」佛法實相,不受不著,若執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就失去般若的真正意義,為邪火所燒,還成邪人法。故,《中論》、《百論》中廣破外道之見。
注解:
{1}阿毘曇:梵語 Abhidharma 的音譯,簡稱毘曇,全稱阿毘達磨。意譯為「對法」、「無比法」、「大法」,在佛典中列為論藏。「論藏」乃佛弟子對佛經的見解和注疏。在中國,「毘曇學」稱為「禪數學」,即禪學加上數學。「數學」即是用「數字」標示名詞,以便於分析和記憶,例如「四諦」、「五陰」。「禪數」,就是把「禪」與「數」結合起來,加以修習。
{2}毘勒(書名):又作「蜫勒」,論藏名。小乘四門之一,譯曰「篋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若入毘勒門,則論議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門等種種諸門。龍樹舉例揭示「勒」的論究法,是隨相門、對治門;所謂「隨相門」,對某件事相,由其同類同相作廣泛的理解;所謂「對治門」,不僅對其隨相,連成為其反對的事相也要考究而理解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