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春天充滿美感和詩意,理想和希望……人們熱愛春天,讚美春天,也總想早些找到春天。春天何處尋?歷代詩人對此各有高見。
宋代理學家朱熹老先生終日埋頭書堆,但也難卻春天的誘惑,發出了「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的感歎。
在經歷了一番春的感受後,他終於寫出一首膾炙人口的尋春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人在一個晴和的日子裡,信步來到了泗水邊上遊賞,只見到處都是一片嶄新的景象。他從百花盛開、萬紫千紅中,欣然感受到春的到來。朱熹所尋到的春天,也儘管豔麗多姿,生機勃勃,但未免遲了些。相比之下,有的詩人要比他敏感得多。
北宋詞人毛滂,盼春心切,還在皚皚白雪鋪蓋大地時,就去「撥雪尋春」。他在〈踏莎行‧元夕〉一詞中寫道:「撥雪尋春,燒燈續晝,暗香院落梅開後。無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宮橋柳。」
這位詞人白天在殘雪中未尋到春天,仍不甘心,晚上點起燈來,繼續在暗香浮動的院子裡尋找。那沉沉夜色想把春光遮住,但是可愛的月亮卻偷偷地爬上柳梢。明亮的月光下,詞人從那綴滿嫩綠芽苞的垂柳絲上,猛然發現了││春天的身影,自然欣喜異常。
還有一位比丘尼,比毛滂更為心急,她在寒風料峭中就出門苦苦地去尋找春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位佚名的比丘尼,為了尋到春天,她跑遍了山山嶺嶺,結果還是一無所獲。當她失望地回到庵院,隨手拈起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嗅聞時,驚喜地發現││春天就在梅花的枝頭上!
「萬紫千紅」也好,「在枝頭」也罷,詩人都把尋春的目標局限在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上。倒是清代詩人葉燮,更加慧眼獨具,他把尋春的目標從自然移向了民間,從花草樹木移到人事風情上。他在〈迎春〉詩中寫道:「律轉鴻鈞佳期同,肩摩轂擊樂融融。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詩人從路上行人熙來攘往,歡快的鼓樂聲此起彼落、人們喜氣洋洋地迎接「春神」的節日盛況中,尋到了春之所在———她就在「千門萬戶中!」詩人眼中的春天,有聲有色,多彩多姿,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淳厚的人情味。這在今天讀來,仍令人感到十分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