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刻苦,是一般對客家人的印象;清朝入關後的五十年間,曾對民間社會實施服飾管制,此後,立領摺袖、寬大的藍衫也成為翩翩的客家印記。

藍衫又稱為大襟衫、長衫、士林衫,客家人早期多居住山區,採集的植物製成染料後多成青藍色,染出的布衣便有了客家藍衫的美名。後代引此為傳統,象徵祖先對天、地、人倫常的敬畏。

早期客家人生活中,勞動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對衣飾的要求是以方便活動為主,藍衫就保留了該項特色。
女性穿著的藍衫衣長多至小腿腹,袖長也蓋過整個手掌,但反摺以方便工作,一襲長衫雖沒有任何口袋,但反摺的腰間及袖口卻可擺放許多東西,直接反映生活的實用面。
至於看似阻礙雙手勞動的袖長,平日客家女性都會用金色的蝴蝶別飾別住袖口,蝴蝶在客家文化中象徵著女子燦爛的感情世界,除了在日治時期台灣曾改成小扇子外,這美麗的裝飾物,客家女子是不隨便取下的;另外,放下反摺的袖子,是代表家中有喪事,在客家習俗中得謹慎對待。
客家人性格十分節儉,版型寬大的藍衫不怕身材巨幅波動,可以穿很久;加上保守的民風主張「行不露臀、坐不露股」,此拘謹、典雅又實穿的藍衫,陪伴客家人走過漫長歲月。
我們拜訪的手工藍衫店位在高雄的美濃鎮上,店內最年長的老師傅已有一百零一歲了,他回憶起二十二歲入行,開店兼做學徒,當時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就是頸圍的部分。
頸部是衣服最容易磨破的地方,為了可以穿久不壞,藍衫的頸圍一直以來都是用七層布料特製,高一‧五公分的「硬頸」,是藍衫最講究的部分,也最考驗師傅的手藝,店內的年輕師傅還特地拿尺量給我們看。
「硬頸」的設計,除了是讓藍衫能穿得更久,也意在表彰客家人厚道、不服輸的美德。
熟悉藍衫的人可以看出穿著者的社會地位,領下的闌干有男款的對襟、女款的斜襟及琵琶襟,若是已婚少婦,襟旁就是素雅的白色,老婦則是黑色,只有未婚女子襟旁才有傳統花樣。
襟上鈕扣的扣眼只有單數,因為在八卦中單數屬陽卦,有吉祥之意。現在較常見的五顆扣眼意謂「五子登科」、「五福臨門」;七顆扣的是有錢的貴夫人;三顆扣則是長者的福利,以減少解扣子的麻煩。
清時至今,藍衫的布料雖一直在改進,但基本款式卻是不變的,前後各兩片布料與中間一片等長,縫線居中,象徵「五世齊昌」,「太陽」、「蝴蝶」、「松柏」交錯的花邊分別代表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客家女子的感情觀及君子的高風亮節。
這些傳世的精神,師傅相信,即使製藍衫的店家少了,也能像賣出去的藍衫一樣,耐穿耐用、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