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一起「中指男擋救護車」的新聞事件,讓「行車紀錄器」成為購車必備的熱門配備
;許多民眾購車不再問有什麼「豪華裝備」,而是有沒有「行車紀錄器」,當主打「隨時錄影」可自我保護的同時,卻也涉及隱私權,如今,「影像化」的使用工具,造成人人都可以當狗仔,這些衍生出來的問題,各界怎麼看?
「行車紀錄器」目前是各汽車百貨詢問度最高的商品,根據大型汽車百貨連鎖店黃店長指出,行車紀錄器在剛推出時,過去平均一天約賣出一至兩組,但隨著中指男擋救護車事件發生後,詢問度不僅大增,購買率也提升近四成左右。
成警方揪凶利器
黃店長指出,行車紀錄器的主要功能,就是記錄行車過程中的「影像」和「聲音」,也有部分廠商形容,行車紀錄器就是汽車的「黑盒子」;只要發動引擎就可啟動錄影的功能,透過攝影鏡頭,將車輛行駛途中的影像及聲音完全記錄,因此,當意外發生時,只要立即拿出紀錄器,就形同「證據」一般,不僅可還原現場真相,更能保障駕駛人的權利。
行車紀錄器除了主打可以保障駕駛人的權益,更是警方破案的「好幫手」,例如日前新聞報導,一名婦人行經斑馬路時,遭闖紅燈的轎車迎面撞擊,婦人因閃避不及,整個人被撞飛,送醫後宣告不治,但肇事駕駛不但沒有下車查看,還倒車加速逃逸,警方調閱行經該路段的公車行車紀錄器,循線找到肇事的駕駛。
一名專門處理車禍事故的交通警察羅警官指出,隨著行車紀錄器的普及,也逐漸成為警方辦案的佐證之一,「證據」拿出來,誰也賴不掉。
人人都能當狗仔
隨著「影像化」與「網路化」的趨勢,不少車主也會將隨車拍到一些行徑惡劣的駕駛人影片,上傳至網路,除了與網友分享,也讓瀏覽的網友們心存警惕。
羅警官表示,這些被網友們PO上網的行車影片,貼在網頁上不僅廣為流傳,甚至成為媒體上網找新聞的題材與媒介之一,其次,也成為警方有利的開罰證據。
另外,在事故理賠方面,有了行車紀錄器,也能作為保險理賠的依據。
「影片化」的工具,促使人人都可是狗仔,一名不願具名的電視台記者就指出,網路平台的影片,不僅真實,更能引起網友的「共鳴」,極具新聞價值,就以日前「中指男擋救護車」的事件來說,隨即引起大眾輿論的抨擊,媒體更要隨時上網留意更新的狀況,簡單來說,「行車紀錄器」所錄下的影像,也用另類模式成為媒體報導真相的工具。
但各界看好能保障權益的「行車紀錄器」,卻也衍生不少問題。羅警官指出,曾接獲有人將行車紀錄器當成針孔攝影機拿來作為偷拍的工具,甚至還將拍到的影片作為檢舉違規賺外快的工具,也有不少民眾質疑,紀錄器的攝影廣角過於寬廣,周遭的人事物都會入鏡,車主在沒有做好處理措施就將影片上傳,也有侵犯隱私權的疑慮。
「行車紀錄器」到底好不好,有褒也有貶;隨著產品熱賣,廠商也笑開懷,有鑑於意外責任釐清太麻煩,不少購車民眾也認為,與其裝備豪華設備,到不如買一組行車紀錄器來自保「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