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聯合勸募協會昨天公布「台灣人愛心捐款行為」調查結果,發現有八成民眾去年捐過款,三成近兩個月捐過,願意捐年終獎金的人也變多了,而且民眾捐款行為漸趨理性及長期支持,最在意的是善款流向,公益團體資訊公開、透明將是未來募款成功的關鍵。
調查指出,近三年的捐款增加了兩個百分點,捐款原因依序為「希望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認同捐款機構的服務理念」和「對他人苦難感同身受」;定期捐款比率也增加至三成七,聯勸秘書長周文珍表示,協會內部定期定額活動的募款金額逐年成長,意味公益團體的募款環境正在改善。
捐款方式同樣在變化,比率最多的前五名是:固定捐給特定團體、以便利商店零錢捐方式做公益、因國內外發生重大災變而捐、宗教奉獻和購買義賣商品,顯示零錢捐和義賣行銷方式取得大眾信賴,天災喚起了國人的惻隱之心,宗教界的努力則有目共睹。
在富豪捐出大部分財產的「裸捐」風氣形成後,民眾行善的觀念也受到影響,二十歲的族群認為捐財產是好事,三十歲覺得有錢的人該負起做公益的責任,四十歲表示會向富豪的善舉看齊;此外,即使受到金融海嘯影響,民眾捐款觀念卻變得更好,近一成上班族願意捐年終獎金作慈善,六成表示要省下奢侈性消費,「就算收入少也要做善事」。
五成民眾認為,關懷國內弱勢比幫助他國更重要,關心的對象也鎖定在「家中頓失經濟來源的對象」、「獨居老人」和「兒少」,擔心老人無人照料、貧窮線邊緣戶無法申請低收補助,及因失業或意外使經濟支柱死亡、重病的現象,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希望公益團體加強關注,並公開捐款流向,以示誠信。
周文珍說,民眾開始重視公益,令人振奮,調查還發現,民眾想留給下一代的事物是「謀生能力、認真勤奮的態度和對生命的熱情」,所以不斷有父母帶著幼兒來捐款,希望下一代懂得感恩、願意付出,主計處調查的國人年捐款金額也都維持在四百億元左右,即使全球經濟困頓,台灣人的良善特性依舊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