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說:「一部千年文化史,千年佛教史在正定。」到正定看什麼?看大佛,因為正定是大佛之城。河北正定的「隆興寺」,當地人都稱呼為「大佛寺」。建於隋朝,興於宋朝,千年以來保存完整,是鮮有的佛教建築。

隆興寺,最初名為「龍藏寺」,唐朝時改名「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宋太祖趙匡胤增建大悲閣,鑄造千手千眼銅觀音像;而後金、元、明、清皆曾重修;康熙四十八年時又再次重修,傳聞康熙帝認為此處地靈人傑,怕日後出天子,因此將「龍」改為「隆」,於是又更名為「隆興寺」。
隆興寺除了歷史與佛教建築之外,另有頗具知名的書法石刻〈龍藏寺碑〉。在北宋著名史學家歐陽修所著《集古錄》中已著錄此碑,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和夫人李清照合著的《金石錄》中亦有記載,故此碑在書法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龍藏寺碑〉字體正處在承先啟後的隋代,它集六朝書風於一體,在南北朝至唐朝書法發展史上有指標價值的意義。
此碑字形典雅,結構莊重,因是原來的本色,沒有古舊之感,沒有老舊時代的死寂,然而眼前的書法遞嬗,已是全新的。
康有為認為:「〈龍藏寺〉秀韻芳情,馨香溢時,然所得自齊碑出。齊碑中〈靈塔銘〉、〈百人造像〉皆於瘦硬中有清腴氣,〈龍藏〉變化加以活筆,遂覺青出於藍耳。」
〈龍藏寺碑〉是書法史上的一個典型,可看出北期至唐朝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