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藝術欣賞課堂上,老師提及台灣早期的畫家中,有些是從工藝設計轉入純藝術的創作領域,畫面上難免偶爾會存留工藝設計的筆觸。
「朱銘先生也是工藝學徒出身,為何他的作品能夠超越工藝時期的刀法?」學生問。
「因為他遇到了一位大師級的雕刻家楊英風先生,啟發他『捨』的觀念。於是朱銘逐漸捨去往日繁複的工匠刀法,下刀日益俐落,終於創作出圖像簡單,意象深遠的巨作,而成為世界級的雕刻大師。」老師耐心回答。
的確,能捨,才能得。不能捨,難得。
因為敢捨,所以心靈有足夠的空間,不斷地吸納新知。因為捨得果斷,所以能夠去蕪存菁,將內化的知識見識精華轉化成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
在捨的當下,生命的光景,已然提升到另一個更寬廣的境界。
藝術創作如此,而生命的經營,不也是如此?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