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有鑑於現代女性在社會上擔任各種角色後,需要一段清淨的時空,摒除外緣,淨化及提昇心靈,因而於一九九四年九月創辦「勝鬘書院」,至今已開辦二十五期。
在思想見解的學習上,特規畫一系列基礎佛學、佛教文史、經論選要、學佛行儀、人間佛教專題等,以此培養佛子應有的正知正見;在修持實踐上,配合解門主題進行多元式的修持體驗。
修持 就在心念之間
課程包括有叢林五堂功課、灑掃作務、行堂出坡、禪修、抄經、念佛、閱藏等,體驗晨鐘暮鼓的佛門清淨生活,也學習勝鬘夫人「十弘誓願」的悲智願行,走上一條讓生命價值更具有意義的路,此非為學歷文憑、非為財名富貴,而是為學習而來、為服務眾生而來。
念佛、禪修、抄經等修持--讓躁動不安的心,因鐘鼓而折服;千絲萬縷的思緒,因佛號而得以沉澱。從修持中體悟到戒定慧的真諦,進而收攝身心安住在當下,舉手投足的展現都是對心的調伏。
由一開始忙著想過去、想未來,就是不想現在,漸漸地從解門課程中深入經典,慢慢的體悟到法要自悟、自覺才是了悟。淨土、地獄皆在我們一念之間。只要心清淨了,當處即是淨土!
出坡 也是一種學習
拔草,看到沒有連根拔起春風吹又生的雜草,如同人的心性不改、習氣不除,不論如何精進誦經拜佛,一旦遇到境界瞋心起,還是擺脫不了隨著業力流轉輪迴的命運。因此出坡作務除了能與大眾結緣、培修福慧,也是下心地功夫的最佳入門處。
所謂「一葉一如來,一花一世界」,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無一不是佛法。若能處處用心,一草一木都在對我們說法,從中了解修行並非僅閉目冥思,而更應該福慧雙修,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參後 且雲水行腳去
參學旅行不是什麼時髦的玩意兒!自古高僧大德,即走訪山川大地、度過千山萬水的雲遊參學,吸收活的知識。星雲大師說過,旅行參學的真正目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擴大心量,放寬視野;能動能靜,能近能遠;溪聲山色,任性遨遊。
「行萬里路」的所見所聞更是人生最珍貴的經歷,讓善女子們參學歐洲、美加、東北亞、東南亞、紐澳等佛光山海外道場,體驗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及當地佛教之弘化發展。
此參學方式,不只是風景旅遊,更是佛門的學習,藉著了解世界奇風異俗,通達人情事理,亦是為了能擴大心胸、放寬視野,開拓人生視野的新方向,走出更寬闊的生命格局。
佛法 點亮心中明燈
每每走訪佛光山全球各別分院道場,法師和信眾總是無我的付出、熱情地分享,讓同學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和佛教發展。
勝鬘同學常深受感動思考著:「我能為佛教做些什麼?」因此自第二十三期勝鬘書院開始,將參學各國的見聞,隨同佛光山雲水書坊走訪偏遠小學和社區,分享給社會大眾。期將全世界佛光人所給予的溫暖傳播出去,以表達對大家的感謝與成就。
勝鬘同學在佛法的潤澤下體現嶄新的人生觀,回到社會中如同菩提種子散播十方,點亮心燈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貫通 延續佛法善緣
讀書固然重要,但有些事情總不如親眼所見來得親切,道理總不如親身體悟來得踏實。
真正懂得讀書的人,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與今日世界、現實人生、自然萬象貫通,做一位有遠見,心眼明晰,與時俱進的現代新女性,讓佛法善緣能夠在自己生命中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