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時代轉變,過去以農為本的台灣,隨著經濟起飛,除了帶動國家建設及產業的發展,也帶起職業的興衰、演化、以及注入新血,就如早期被視為領死薪水、待遇又低的軍公教人員,如今不僅福利好,還是「鐵飯碗」;以往,從事殯葬的人員都以「土公仔」稱呼,如今卻有個「專業禮儀師」的稱號;職業雖不分貴賤,但隨著經濟的轉變和社會文明的程度,哪個職業能歷久不衰?
職業消長變化大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但部分職業的沒落是否讓這句話「大打折扣」
?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建良指出,近年來職業有消就有長,無論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的飛躍,不僅催生新的職業,也「賜死」一些夕陽職業
;例如社區建設的蓬勃發展,管理人員應運而生;與人們生活品質密切相關的新職業就有心理諮商師、老人看護工等,而在蓬勃發展的保險業中,保險精算師、推銷員、理賠員等新職業,現在也像雨後春筍般,成為新興職業的選擇。
有「旭日東升」就有「夕陽西下」,陳建良指出,根據過去資料顯示,民國四十年初期,從事農業人口高達百分之六十,但為了拓展經濟,政府實施「以農業扶植工業」的政策,工商業起飛,也間接將農業推到邊緣化,務農的人口大不如前,現在真正的農夫,不到百分之五;廟宇節慶及婚喪場合所需的燈籠,極具重要性,製作燈籠的師傅過去被視為「不可或缺」,如今卻因科技進步,機器不僅大量製產還隨手可得,燈籠師的職業也逐漸式微。
第二專長成必備
說到職業的演化,以往「領死薪水」的國家公務員,因十八趴的優退待遇引起爭議及關注,又因日前的金融風暴,成為大家「搶破頭」的鐵飯碗;過去稱呼「土公仔」的殯葬業者,如今有著企業制度的管理,不僅有制式化的喪葬流程,還有個「專業禮儀師」的稱號。
又如,老師向來被視為鐵飯碗,讓不少大學畢業生趨之若鶩,但因供需失衡,師資培育多元化而致有心從教職者爆量,加上不適任教師淘汰不易,教師未能順利退休,以及「少子化」降低師資需求等,造成許多「流浪教師」的窘境。
外界總說「學得一技之長就能在社會闖蕩」,陳建良則有不一樣的看法,他指出,學界目前極力推廣「第二專長」,因時代的淘汰機制走得比以前還要快,為因應時代淘汰職業的競爭模式,他認為第一專長不可或缺,第二專長也成必備,學到有幫助的第二專長,不僅能「錦上添花」,未來在面對職業淘汰的同時,才能「雪中送炭」。
他更以台灣報業為例,隨著電子化的來臨,報業逐漸面臨生存的考驗,所需的記者、編輯人數,已大不如前,但值得慶幸的是記者這個職業不會沒落到「無人知曉」,但人員會逐漸縮減,面對這樣的狀況該如何因應,他認為,具有第二專長才有轉圜餘地,並強調身為記者,會採訪、會隨機應對,但如能再搭配外語方面的能力,還會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就業成敗看個人
職業的變化還在進行中,沒有絕對定數,陳建良認為,這樣的改變不僅牽扯到往後的社會結構,也帶給求職民眾不少疑慮,自己的職業與職位在未來是否有前景?他指出,雖沒有正確的數據可以支撐各種職業的歷久不衰,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作還是自己最大的經濟來源,甚至比股票更具升值的機會;個人在就業市場的成功與失敗,除了取決經濟的市場化、資訊化、國際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等經濟和社會變動因素,但不可否認,自己也是極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