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真情所繫─談夫妻

易中天 |2011.01.19
1485觀看次
字級

中國人很重友愛和友情。

友愛和友情,大概是在中國最愛鼓勵和讚美,同時又最真誠最深厚的情誼了。

「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這也不奇怪,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追求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當然要鼓勵大家多交朋友。何況讚美友誼,也是「天下之通則」,世界各民族一樣的。林肯就說過「人生最美麗的東西就是友誼」。

不過人家歌頌友情,也歌頌愛情。而且,愛情的分量好像還要重一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歷來是西方文學的「主旋律」。

中國人就不一樣。「生命誠可貴,友誼價更高」,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故事很多,為情人兩肋插刀的事情就很少,寫詩歌頌老婆的就更是絕無僅有。要寫,也是寫給「亡妻」,比如元稹的〈遺悲懷〉和蘇軾的〈江城子〉。

這就奇怪。

照理說,男女之間的「情愛」和家人之間的「親愛」,才應該是最真誠和最深厚的。可惜得很,中國的傳統婚姻,基本「無愛」。夫妻結合的依據,不是愛情,而是社會需要和倫理義務。

這樣,夫妻雙方的關係,便難免帶有「例行公事」的味道。運氣好一點的,也許可能會由「公事」發展為「私情」,運氣不好,就不好講了。多半也就是平平淡淡而已,談不上愛還是不愛,對付著過罷了。

更何況,依禮,夫妻有如君臣,妻子對丈夫,要恭敬順從,亦步亦趨,唯唯喏喏,唯夫君馬首是瞻,謂之「夫唱婦隨」。處於這種不平等關係之中,哪有真正的愛情可言,有的只能是貓兒狗兒般的「戀」。

因此,傳統的婚姻,從士大夫之家到一般民間,夫婦之間的感情,都相當淡漠。

儘管中國傳統社會反對夫妻隨意離異,主張「白頭偕老」、「相伴終身」、「地久天長」,但,那更多的是強調人身依附關係的「牢固性」,和家庭內部結構的「穩定性」,而非什麼「忠貞的愛情」。他們宣揚的模範夫妻,如梁鴻孟光等等,強調的也是所謂「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突出的是「敬」而不是「愛」。

夫妻之間有如賓客,妻子送上飯來,必須「舉案齊眉,不敢仰視」,這難道可以說是愛情?

不但夫妻之間的感情淡漠,而且社會對於夫妻之間的感情問題,態度也相當冷漠。在傳統禮教看來,夫妻感情淡漠,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因為他們能克制自己,做到「止乎禮義」;相反,夫妻之間如果感情濃烈,則不正常,或者應受到批判,斥為「淫亂」,或者應受到嘲笑,看作「醜事」。

比如,直到現在,在中國許多農村,夫妻一同上路,都必須丈夫走在前面,妻子跟在後面,保持一段距離。如果有說有笑地並肩而行,便會被鄉人恥笑,視為「不要臉」。

事實上,傳統社會對夫妻間的情愛不僅只是冷漠,有時簡直就是嫉恨和破壞,如古詩中焦仲卿夫婦和宋代陸游唐琬夫婦,就被活活拆散。

我常疑心導致這兩對夫婦離異的真實原因,其實是因為他們「太愛」之故。這就證明即便鳳毛麟角地出現一兩例「有愛」的個案,也不能得到禮教和家規的保護,反倒要受摧殘。

夫妻之間既然少有情愛,自然也難有詩意。中國古代的愛情詩,不是婚前的,便是婚外的,寫夫妻生活或夫妻互贈的極少,寫給妓女的或寫妓女之愛的倒是連篇累牘。似乎和妓女唱和酬酢是風流韻事,和妻子親熱恩愛反倒是俗不可耐。或者婚前婚外不妨浪漫,婚內就得規規矩矩。

這說明婚姻之無愛,幾乎已成為公認的事實和常規的模式,即便有那麼一點愛,也不好意思說了。

夫妻之間無愛、少愛、難愛,便只有寄希望於朋友。實際上,寫給情人和妓女的詩比寫給老婆的多,就因為情人和妓女比老婆更像朋友。

你想,即便他們不過逢場作戲,如果配合默契,不也有朋友的情分嗎?就連夫妻,如果當真情投意合,也像朋友,比如李清照與趙明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