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說明第一不可思議境,再論其它九項內容:
二、明發心
若是於「不思議境」無法透過觀法開悟,必須重新再發起慈悲心。真如佛性的理體是寂靜無為的,而眾生因為不了解而生起迷惑,於本自清淨的如來藏,生起無明戲論,造作諸多煩惱,是故「發起慈悲心」欲拔除眾生苦。
又,「無明實性即是法性,煩惱實相即是菩提」。要令眾生於事相上體悟當下法性寂靜之真實,而顯現法身,是故生起慈心,予眾生究竟樂。如是誓願,清淨、純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夾雜煩惱(喻三藏教菩薩)、不偏邪(喻二乘及通教、別教菩薩)、無所依恃、離有無二邊,名「發菩提心」。此心發時,豁然開悟,如快馬見鞭影一般,即是到達正路。 三、明安心
若不能通達以上所說境相,應當安心修習止觀,善巧迴轉,方便修習,或修止、或修觀。
若是觀一念中之禪定,離有無二邊寂滅,名「體真止」;觀照法性(空、假、中三諦)清淨,無障無礙,是名「空觀」。又,觀禪心「即空、即假」,雙照二諦(世俗諦、勝義諦)而於真際(法性)不動,名「隨緣止」;通達各種藥方、病因,以最適當的方式應用,是名「假觀」。
又,深觀禪心,禪心即空、即假、即中,無二無別,是名「無分別止」;通達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諦,無二無別,是名「中道觀」。三止、三觀在一念心中,無前、後、一、異之別。
空、假、中三諦之體性,本無「一或三、中或邊」的分別。為破空、假二邊,名「一」;為破邊,故名「中」;為破除偏著,故名「圓」;為破除生滅,是名「寂滅」;為破次第的三止、三觀,故名「三觀一心」,這其中實無「中、圓、一心」的定相。依此心念修習止觀,故名「安心」。
四、明破遍
若是於止觀二法研磨其心,仍然不能悟入的人,當知尚未發起真諦理之前,皆是迷亂。應以一心三觀,遍破橫豎的一切迷亂。若「去迷」就能開發慧,若能「息亂」就能成就禪定。
五、明通塞
若是還不能悟,即是(阻)塞而不能通達,應當再觀修習中何處不能通達?如何才能不阻塞?若是沒有阻塞,即應該是通;若有不通,更須仔細觀察。從文字中了知內在意義(不執文字相),並應認識四諦的得失。(待續)